孩子在4-8岁期间,会有这样一个敏感期出现,它是秩序敏感期的延续--表现在对什么事都要求完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完美敏感期。
处于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对很多在意的事情会要求完美,比如:吃饼干必须吃完整的,缺一小块都不行;吃饭时,如果发现碗破了一个缺口就容易哭闹;一张白纸画画或者写字,一点不满意就全部扔掉;不愿意在有污渍的床单上睡觉等。
孩子表现的特别敏感和在意,不肯“将就”。最初,家长在面对孩子的精益求精时还会觉得孩子比较精细,万事求完美是好事,但是,生活中不可能尽善尽美,孩子终日闹腾,家长逐渐的就容易失去耐心,觉得孩子处处挑剔。
面对处在完美敏感期的孩子,家长首先需要理解孩子对美的追求,帮助孩子建立美的意识。
要知道,孩子在完美敏感期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去建立什么是美,什么是完整,什么是很好,什么是漂亮的~只有透过这个敏感期,才能让孩子对于极致的东西有所追求。当孩子对美或者事物的完成追求有了自己的标准后,以后孩子在做事情时,在对自己有所要求时,才有一个标杆来看看到底什么才是好。
那么,家长可以透过大量的例子和练习来让孩子发现美的样子。比如,一块完整的饼干和一块破了的饼干,两相对比,这是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体验美的方式。其次,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去一些博物馆,画廊,让孩子去观摩,艺术上的美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人文的美。我们还可以带领孩子去看宇宙,天体,自然景观,让孩子去发现风景中的美,这是自然的美……当家长不断的去帮助到孩子发现各式各样不同的美时,孩子对完美的定义和认知又会上升一个层次了。
然后,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完美主义,当孩子想要完美,但是家长不能满足时,告知原因。比如,饼干只剩最后一块了,但是不是完整的,可以让孩子自行选择是否吃掉。比如,我们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到的一些文物会有缺口或者破损,告知孩子原因。比如我们在大自然中捡起来的一片叶子一朵花,也有不完整的地方,让孩子去看,去观察,去发现不同,去体会不完整和完整之间的区别。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接纳孩子的完美主义,同时引导孩子去接受不完美的美。其实很多不完美的东西也有美的地方。当我们带孩子去看弯弯的月亮时,可以告诉孩子,这像小船一样,是不是很漂亮,然后再告诉孩子,其实,月亮是圆的,让孩子去发现,其实,部分的月亮也很漂亮。然后,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多去看看一些虽然残缺却仍然很美的雕塑,建筑,画等等。让孩子发现残缺的美。
最后,我们要充分多满足孩子的完美性,多带领孩子做一些有秩序的东西,比如拼图,或者恰好能排列和对接上的一些游戏,满足孩子的这种秩序的心理状态,让一切看起来井井有条,看起来很完整,看起来很和谐,那么,在这样的游戏中,可以很好的满足孩子对完美的需求。
相信这样可以很好的度过孩子的完美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