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这条最远的路
最快的走法是“走心”
人生最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所要走的路。
有直路,向“知”的那个方向“做”了,却发现隔着两个太平洋;有弯路,从“自以为”走到“后知后觉”,回头一看原来绕的全是远路;有迷路,把路边的“野花”和风景当成了“捷径”,没想到竟然误入歧途。
其实,“知行合一”这条最远的路,最快的走法是“走心”。
而老子的这一章,我正好把它归纳成为“知行合一”在三个层次的六大“走心”之法。
心法之一“身心合一”,所谓“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如果在行进中,连自己的“营“和”魄“都分道扬镳、貌合神离,如何能行稳致远?身体和灵魂都要在路上,而且在同一条路上。
心法之二“初心如一“,所谓”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对待启程出发的初心,要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始终专注于一呼一吸最原始而柔软的需求,始终保持纯洁无瑕的赤子之心。
“身心合一”与“初心如一”,这属于第一个层次——“心性”,是需要执守的根本法则。
心法之三“问心无愧“,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每日三省吾身,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知”到位吗?以人为镜,在借鉴和反思中擦拭内心,“行”无愧吗?对人、对己,多打心眼里发问、求证,少走冤枉路。
心法之四“壮心无为“,所谓”爱国治民,能无为乎?“理想丰满、抱负远大,“有所为”是“知”的壮心。但,道法自然、心存敬畏,“有所不为”是“行”的边界。对事、对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多走安全路。
“问心无愧”与“壮心无为”,这属于第二个层次——“道法”,是保持成事的标准动作。
心法之五“清心寡欲“,所谓”天门开阖,能无雌乎?“越走越远之后,面对渐次打开的世界和视界,能否挡得住诱惑、经得住寂寞?不膨胀、不分心,致虚极、守静笃,是新的修炼也是心的修炼。
心法之六“诚心正意“,所谓”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越积越厚之后,伴随日趋丰满的认知和心智,能否继续stay hungry、stay foolish?不利令智昏、不投机取巧,是寻求正道的心术和艺术。
“清心寡欲”与“诚心正意”,这属于第三个层次——“格局”,是可以修炼的最高境界。
心性上的“身心合一”“初心如一”,概括起来就是要“生之畜之”,时刻铭记时刻供养;道法上的“问心无愧”和“壮心无为”,概括起来就是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起心动念恪守边界;格局上的“清心寡欲”和“诚心正意”,概括起来就是“长而不宰“,放低姿态终生学习。
在知行合一的路上,若真能走此“六心“,则当然无远弗届,“是为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