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沈巍因犀“流浪大师”沈巍因犀利的言辞,满腹经纶以及邋遢的外表走红。他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就职于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93年,沈巍因每天捡拾收集垃圾,被人当作脑子有病,因此被单位劝退。利的言辞,满腹经纶以及邋遢的外表走红。他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曾就职于上海市徐汇区审计局。93年,沈巍因每天捡拾收集垃圾,被人当作脑子有病,因此被单位劝退。
一位高材生为何会选择去捡拾垃圾?原来高考时他想学中文或者国际政治研究,但父亲更希望他读“有用”的专业,于是他迫于压力读了审计,但真的不喜欢。沈巍一直无法释怀,于是开始以捡拾收集垃圾为生,却始终不忘读书。
沈巍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虽然为子女着想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但实际上却侵犯了子女的边界。边界被侵犯是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赖宇凡的《边界意识》恰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参考。
《边界意识》一书分析了情绪如何产生,如何区分人与狼,如何维护自己的边界,总结了10个树立边界意识的招数帮助解决人际关系中边界不清的问题,又通过工具、练习方法以及应用篇,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十分值得一读。
你的边界在哪里?
虽然边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那么一些时候,你会发现边界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别人私自拆开了你的信件,又比如有人总对你的私事指手画脚,被冒犯的感受油然而生。
赖宇凡认为,边界就是我们的情绪。边界里包含了我们的价值观、偏好、思想、意见、梦想、用意。
千人千面,因为不同的个人经历,我们的边界也不尽相同。以催婚为例,大龄单身青年本身的感受也不同。有些人会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你凭什么叨叨。而以我本人为代表的少数派,会觉得这本质上是一种关心,因此发自内心地感激。
每个人的边界不同,但运行机制却是一样的。一旦边界被打破了,人就会有压力,于是大脑的杏仁体会让我们感受到情绪变化,以此发出警告——有人越界了。
隐藏在压力背后的是失望、生气等负面情绪。从这点上看,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因为情绪是身体制造出来保护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将它妖魔化,而是要学会接纳它。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不等于情绪表达。因为当你向他人表达情绪后,它进入了公共领域,也会影响到他人,这时情绪就不只是你的情绪了。
不正确的情绪表达,如情绪勒索、道德绑架,本质上就是一种越界。人际交往中越界时常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搞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
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交互行为。我们可以选择不和讨厌的人产生交集,却始终无法避免和其他人因为不同的边界产生冲突。
假如每个人都守好自己的边界,那么就不会有矛盾,更不会产生情绪。这是美好的幻想,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会越界。只要边界不同,冲突就不会断。要守好自己的边界,首先要知道谁在践踏你的边界。
谁在践踏你的边界?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在资源匮乏时,生物们更需要抱团以获得更高的生存机会,因而形成了社群社会。
有社群社会就会有社群排序。排序的规则自然是弱肉强食,谁最能给他人施压、最能承受压力就会成为社群首领。
在狼群中,排序高的有比较大的地盘,排序低的地盘较小,或者根本没有地盘。赖宇凡形象地将肆意践踏我们边界的人称之为“狼”。狼的地盘就是人的边界。当你跟狼相处的时候,他会认为你排序低,所以不应当有边界,因此常常无视你的边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辨人群中的狼呢?判断的唯一标准是他对你做的事。如果有以下行为特征,他就是铁狼。
1.狼很贱:你对他越好,他对你越不好;你对他越坏,他对你越好。
2.狼很双标:你不能越他的界,他却可以越你的界。因为排序不同,所用的标准不同。
3.狼不会自省:对排序低的人,狼不懂得自我检讨。与人相处时,如果你总是在检讨自己,而对方总是在责怪你,那你大概率是遇到狼了。
4.狼不懂得尊重:在狼的世界里,爱是保护和照顾。但如果狼认为你的排序低,那狼给的爱就不包含尊重,因为他们只尊重排序高的人。
对于团队而言,判断起来更容易。假如团队总是鸡犬不宁,那里面一定有狼。
狼的常用伎俩被赖宇凡总结为“霸凌循环”,即取得信任、测试、孤立、打压控制、威胁恐吓五个环节。
1.取得信任:
混淆彼此的边界,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常用口头禅是“我的就是你的”。在取得你信任的过程中,你一有情绪或感觉,狼就会特别敏感,也特别尊重。当然这只是为了让你降低防备。
2.测试:
狼会故意把自己的领地(边界)让出来,看你会不会去踩。这样就能知道,你的排序在哪里。如,帮你个忙不收钱,看你是不是会给钱。
3.孤立:
人多势众,狼想赢,就会通过挑拨离间等方式去孤立他人。
4.打压控制:
人一被孤立、落单,狼就会开始打压、控制他,以确保自己的排序更高。通常,狼打压控制的是人的情绪、感觉,因为只要他一接纳人的情绪,人的界线就确立了。
5.恐吓威胁:
当人意识到被侵犯就开始反抗,狼就开始恐吓威胁、博取同情、挑拨离间、与他狼结盟,以逼迫人就范。
如何守住你的边界?
狼对人虎视眈眈,人的边界随时可能被冒犯。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边界?赖宇凡在书中支了很多招,我总结为四个方法:
1.接纳自己的情绪
情绪就是我们的边界。每天我们会产生很多情绪,形成压力,如果不及时纾解会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要守住边界就要先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情绪日记”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情绪的工具,主要记录时间,感受或情绪,发生了什么,产生情绪的原因,判断使我们产生情绪的事件是否影响了我们的边界五个要素。
这个记录过程,相当于在为情绪复盘,能够帮助我们冷静下来,找到症结、找出解决办法。
2.多与他人沟通
因为每个人的边界不同,你不说,别人只能默认你和他们的边界一样。那么,越界就很容易发生了。
不良的沟通方式有两种:被动式沟通和被动攻击式沟通。前者有情绪不说,后者不仅不说还要做给别人看,摆臭脸、摔门、告状。
相较之下,有效的沟通是告诉别人你的边界在哪里。通俗来说就是,把别人错在哪儿和别人该怎么做讲清楚。
有效沟通不等于改变他人。让别人知道你的边界在哪里,表明你自己的立场,但不能干涉他人的做法。否则,你也在越界。
“I message”这个工具,要求所有我们开口讲的话,都是由“我”开始。多用“我的感觉是……”,“我的意见是……”这样的肯定式沟通句式,少用“你总是……”,“你从来不……”等否定式沟通句式,让自己的想法仅在自己的边界里。
3.学会鼓励他人
通过沟通分清彼此的边界后,仍会有越界的事情发生。因为越界对某些人来说已经形成了行为惯性。改变意味着必须形成新的行为惯性。
人类是先在小脑里发展出情绪与记忆后,才在大脑里发展出语言的。因此每当发生触动情绪记忆的情境,我们容易不经大脑直接用小脑进行判断。如果与美好的情绪记忆有关就判定为安全;反之,则判定为危险;假如与所有记忆都对不上,美好记忆比较多的人会暂定它是安全的,反之则会暂定为是危险的。
这样的情绪触发机制恰好可以用来形成新的行为惯性。具体的做法是“放空错事,只抓对事”。鼓励通常与美好的情绪记忆相关联。当他人达到我们的期盼而受到鼓励时,就会想要重复同样的事,获得美好的情绪记忆。被鼓励的次数多了,这件事就成了习惯。
当然,鼓励也讲究方法。赖宇凡认为,鼓励的话语=别人做对了什么事+你的感觉或这事对你的影响。比如,可以和搭档的同事说:“这次我们配合得很好,我觉得和你共事很愉快。”
4.坚持自己的边界
社群社会中排序是不可避免的。当遇到父母、上司等排序真的比自己高的人,我们又改如何自持?
社群中的排序会让排序高的人拥有“外在权威”。一旦拥有某个身份,排序高的人就等于被赋予了某种权利,这些权利会影响到排序更低的我们。比如,父母对未成年的孩子而言不仅拥有监护的义务,也有决定权。内在权威来自于我们对边界中的价值观、偏好、思想、意见、梦想、用意的决定权。
有趣的是,即使外在权威再大,也改变不了内在权威。当外在权威与内在权威狭路相逢,有效沟通能使两者和平相处。和平相处意味着既要确保自己的边界不被侵犯,也不能去改变拥有外在权威的狼,否则也会越界。
在沟通的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坚持、肯定自己的边界是正解。因为情绪、边界都是自己的。人们可以随意评价他人的情绪或边界,但没有任何人可以定义他人的情绪或边界。
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说:“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边界强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护城河。当然,护城河的宽度由你自己决定。”
《边界意识》恰好可以为我们建立一条坚固的护城河提供了行动指南。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守住自己的边界,我的地盘我做主。
一位高材生为何会选择去捡拾垃圾?原来高考时他想学中文或者国际政治研究,但父亲更希望他读“有用”的专业,于是他迫于压力读了审计,但真的不喜欢。沈巍一直无法释怀,于是开始以捡拾收集垃圾为生,却始终不忘读书。
沈巍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虽然为子女着想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但实际上却侵犯了子女的边界。边界被侵犯是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赖宇凡的《边界意识》恰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参考。
《边界意识》一书分析了情绪如何产生,如何区分人与狼,如何维护自己的边界,总结了10个树立边界意识的招数帮助解决人际关系中边界不清的问题,又通过工具、练习方法以及应用篇,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十分值得一读。
你的边界在哪里?
虽然边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有那么一些时候,你会发现边界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别人私自拆开了你的信件,又比如有人总对你的私事指手画脚,被冒犯的感受油然而生。
赖宇凡认为,边界就是我们的情绪。边界里包含了我们的价值观、偏好、思想、意见、梦想、用意。
千人千面,因为不同的个人经历,我们的边界也不尽相同。以催婚为例,大龄单身青年本身的感受也不同。有些人会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你凭什么叨叨。而以我本人为代表的少数派,会觉得这本质上是一种关心,因此发自内心地感激。
每个人的边界不同,但运行机制却是一样的。一旦边界被打破了,人就会有压力,于是大脑的杏仁体会让我们感受到情绪变化,以此发出警告——有人越界了。
隐藏在压力背后的是失望、生气等负面情绪。从这点上看,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因为情绪是身体制造出来保护我们的。我们不应该将它妖魔化,而是要学会接纳它。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不等于情绪表达。因为当你向他人表达情绪后,它进入了公共领域,也会影响到他人,这时情绪就不只是你的情绪了。
不正确的情绪表达,如情绪勒索、道德绑架,本质上就是一种越界。人际交往中越界时常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搞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
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交互行为。我们可以选择不和讨厌的人产生交集,却始终无法避免和其他人因为不同的边界产生冲突。
假如每个人都守好自己的边界,那么就不会有矛盾,更不会产生情绪。这是美好的幻想,现实生活中,总有人会越界。只要边界不同,冲突就不会断。要守好自己的边界,首先要知道谁在践踏你的边界。
谁在践踏你的边界?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在资源匮乏时,生物们更需要抱团以获得更高的生存机会,因而形成了社群社会。
有社群社会就会有社群排序。排序的规则自然是弱肉强食,谁最能给他人施压、最能承受压力就会成为社群首领。
在狼群中,排序高的有比较大的地盘,排序低的地盘较小,或者根本没有地盘。赖宇凡形象地将肆意践踏我们边界的人称之为“狼”。狼的地盘就是人的边界。当你跟狼相处的时候,他会认为你排序低,所以不应当有边界,因此常常无视你的边界。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辨人群中的狼呢?判断的唯一标准是他对你做的事。如果有以下行为特征,他就是铁狼。
1.狼很贱:你对他越好,他对你越不好;你对他越坏,他对你越好。
2.狼很双标:你不能越他的界,他却可以越你的界。因为排序不同,所用的标准不同。
3.狼不会自省:对排序低的人,狼不懂得自我检讨。与人相处时,如果你总是在检讨自己,而对方总是在责怪你,那你大概率是遇到狼了。
4.狼不懂得尊重:在狼的世界里,爱是保护和照顾。但如果狼认为你的排序低,那狼给的爱就不包含尊重,因为他们只尊重排序高的人。
对于团队而言,判断起来更容易。假如团队总是鸡犬不宁,那里面一定有狼。
狼的常用伎俩被赖宇凡总结为“霸凌循环”,即取得信任、测试、孤立、打压控制、威胁恐吓五个环节。
1.取得信任:
混淆彼此的边界,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常用口头禅是“我的就是你的”。在取得你信任的过程中,你一有情绪或感觉,狼就会特别敏感,也特别尊重。当然这只是为了让你降低防备。
2.测试:
狼会故意把自己的领地(边界)让出来,看你会不会去踩。这样就能知道,你的排序在哪里。如,帮你个忙不收钱,看你是不是会给钱。
3.孤立:
人多势众,狼想赢,就会通过挑拨离间等方式去孤立他人。
4.打压控制:
人一被孤立、落单,狼就会开始打压、控制他,以确保自己的排序更高。通常,狼打压控制的是人的情绪、感觉,因为只要他一接纳人的情绪,人的界线就确立了。
5.恐吓威胁:
当人意识到被侵犯就开始反抗,狼就开始恐吓威胁、博取同情、挑拨离间、与他狼结盟,以逼迫人就范。
如何守住你的边界?
狼对人虎视眈眈,人的边界随时可能被冒犯。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边界?赖宇凡在书中支了很多招,我总结为四个方法:
1.接纳自己的情绪
情绪就是我们的边界。每天我们会产生很多情绪,形成压力,如果不及时纾解会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要守住边界就要先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情绪日记”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情绪的工具,主要记录时间,感受或情绪,发生了什么,产生情绪的原因,判断使我们产生情绪的事件是否影响了我们的边界五个要素。
这个记录过程,相当于在为情绪复盘,能够帮助我们冷静下来,找到症结、找出解决办法。
2.多与他人沟通
因为每个人的边界不同,你不说,别人只能默认你和他们的边界一样。那么,越界就很容易发生了。
不良的沟通方式有两种:被动式沟通和被动攻击式沟通。前者有情绪不说,后者不仅不说还要做给别人看,摆臭脸、摔门、告状。
相较之下,有效的沟通是告诉别人你的边界在哪里。通俗来说就是,把别人错在哪儿和别人该怎么做讲清楚。
有效沟通不等于改变他人。让别人知道你的边界在哪里,表明你自己的立场,但不能干涉他人的做法。否则,你也在越界。
“I message”这个工具,要求所有我们开口讲的话,都是由“我”开始。多用“我的感觉是……”,“我的意见是……”这样的肯定式沟通句式,少用“你总是……”,“你从来不……”等否定式沟通句式,让自己的想法仅在自己的边界里。
3.学会鼓励他人
通过沟通分清彼此的边界后,仍会有越界的事情发生。因为越界对某些人来说已经形成了行为惯性。改变意味着必须形成新的行为惯性。
人类是先在小脑里发展出情绪与记忆后,才在大脑里发展出语言的。因此每当发生触动情绪记忆的情境,我们容易不经大脑直接用小脑进行判断。如果与美好的情绪记忆有关就判定为安全;反之,则判定为危险;假如与所有记忆都对不上,美好记忆比较多的人会暂定它是安全的,反之则会暂定为是危险的。
这样的情绪触发机制恰好可以用来形成新的行为惯性。具体的做法是“放空错事,只抓对事”。鼓励通常与美好的情绪记忆相关联。当他人达到我们的期盼而受到鼓励时,就会想要重复同样的事,获得美好的情绪记忆。被鼓励的次数多了,这件事就成了习惯。
当然,鼓励也讲究方法。赖宇凡认为,鼓励的话语=别人做对了什么事+你的感觉或这事对你的影响。比如,可以和搭档的同事说:“这次我们配合得很好,我觉得和你共事很愉快。”
4.坚持自己的边界
社群社会中排序是不可避免的。当遇到父母、上司等排序真的比自己高的人,我们又改如何自持?
社群中的排序会让排序高的人拥有“外在权威”。一旦拥有某个身份,排序高的人就等于被赋予了某种权利,这些权利会影响到排序更低的我们。比如,父母对未成年的孩子而言不仅拥有监护的义务,也有决定权。内在权威来自于我们对边界中的价值观、偏好、思想、意见、梦想、用意的决定权。
有趣的是,即使外在权威再大,也改变不了内在权威。当外在权威与内在权威狭路相逢,有效沟通能使两者和平相处。和平相处意味着既要确保自己的边界不被侵犯,也不能去改变拥有外在权威的狼,否则也会越界。
在沟通的过程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坚持、肯定自己的边界是正解。因为情绪、边界都是自己的。人们可以随意评价他人的情绪或边界,但没有任何人可以定义他人的情绪或边界。
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说:“如果自我是一座古堡,那么心理边界强度便是古堡外的一圈护城河。当然,护城河的宽度由你自己决定。”
《边界意识》恰好可以为我们建立一条坚固的护城河提供了行动指南。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守住自己的边界,我的地盘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