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其中一项很多中国人很熟悉,“人造肉”。
在肉类稀缺时代,中国人的餐桌上就曾有过人造肉的出现,不过显然是温饱替代型,不如新的人造肉技术这么有欺骗性。但获得突破性技术的称号,不仅仅是把中国人无比熟悉的豆制品做出了逼真的牛肉口感。这项技术的另外一条路线听起来颇为诡异,把功能神级强大的干细胞放在培养皿里,用营养物质“饲养”,然后真的长成了一块“肉”。无论是口感,还是生物指标,都在说明,这是一块真实的肉,只不过是“没有脸的肉”(网友评语)。这肉的生产到底该归属于食品工业还是农业产业,据说美国的FDA和农业部还认真进行了一番讨论。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技术和机器人的加持下,未来的农业将呈现出怎样的面目?瞅着美国人各种开脑洞的未来农业解决方案,谁来告诉我们,中国的未来农业,中国北方地区的未来农业,该是怎样的未来?
所以,想到了杨凌,想到了西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211、双一流。突然想起来,在克隆羊之后,很久没有听到来自西农的重磅声音了。关于未来农业,西农在想什么,在做什么?
然后,注意到一条消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拟在西咸新区建设“未来农业高等研究院”。消息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在沣西新城规划用地2700亩,并与沣西新城正式签署了“未来农业高等研究院”合作协议。
没有了西农,杨凌还是杨凌么?
当然,西农并没有搬离杨凌,放在西咸的只是一个研究院。但问题是2700亩的规划用地规模,和未来农业高等研究院的提法,显然说明了西农未来高精尖力量的投入方向。
西农如此选择,是因为杨凌没有地么?
站在被农田和葡萄架包裹的隋文帝杨坚与他的独孤皇后的合葬墓—泰陵之上,四望,很多撂荒大棚,宽阔道路周边,是空旷田野。
据说,西农人心里藏了个小本本:这些年,因为杨凌的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西农未能如愿引进来和留下来的高精尖农业科技人才,已经有2、300人之多。这些人,一个人就可能是一个方向的重要突破。
西农的学生沉稳而努力,而努力的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考出杨凌”的怨念和执念。
杨凌离西安很远么?在西安请朋友吃饭,约在钟楼附近,下午6点40在杨凌上了火车,7点50已经坐在西安的饭桌上。
1997年,农高会还叫农博会的时候,就每年数次在杨凌的田间地头活动。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管楼高了多少,路宽了多少,但有一个感觉始终没变:西农的围墙始终在。西农是西农,杨凌是杨凌。
去年,有个机会,和西农几个教授闲聊,教授们随口提及的项目和理念,都让我这个对农业略知一二的人大为惊讶,只要有资本和企业的对接和支持,教授们所提及项目的产业价值一定会令人惊讶。但说起创新创业,教授们一脸漠然。
西农的道路是双一流,杨凌的道路是GDP。
还记得西安地铁三号线的问题电缆事件么,那家问题电缆生产企业的厂房就在杨凌。
如果没有西农,当年,有必要设立杨凌示范区么?如果没有西农,陕西珍贵的自贸区资源,有必要划出三分之一放在杨凌么?
依托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旧金山湾区的果园里长出了硅谷。
拥有西农,拥有号称“职校中的985”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杨凌的田地里,为什么没有长出一个“农业硅谷”?
杨凌和西农,彼此是有怨念的。甚至说多了,都懒得再说。
但夫妻之间,如果还打算一起过日子,总得有一方表现的更积极主动一些。停留在抱怨的状态里,彼此都是耽搁和拖累。
杨凌,这么多年,忙了好多的数字,但核心问题解决了多少?
大管委会下面,装一个高配副厅级领导的小区政府,这么丁点儿的地方,堆那么多高级别官员,效率是显著提升了,还是更没干活的人了呢?
网上有个贴文,《杨凌,请吞并武功》,武功人写的,将近5万的阅读量,点赞评论甚多。而关于杨凌发展空间太小的抱怨,早多年就不断被杨凌各级官员提起。
只要西农的围墙还在,杨凌就还是以前那个杨凌。
怎么打开这道围墙?杨凌需要回到起点,回到初心。认真想一想,杨凌为什么而设立,为什么而存在。
如果方向错了,所有的积极和努力,无非是加大成本和损失而已。
站在杨凌的田野里,看着被葡萄架包裹着的泰陵,隋文帝杨坚,科举制的开创者,独孤皇后,史上最牛老丈人独孤信的女儿,合葬在此。这样有故事的一座帝陵,就这么在田野间落寞着……
杨凌,你辜负了多少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