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来源:《认知与改变——CBT对情绪和行为的积极影响》P47-48
拆书主题:掌握认知行为疗法的关键要领1
学习目标:
1.了解认知行为疗法的概念;
2.学会找到情绪事件中自己的问题。
【I】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英文简称CBT,最初由主要创始人之一,心理分析学派的阿朗· 贝克用于患者的治疗。后经无数心理学家和学派的研究应用,CBT已不在强调过多地对心理动因探究,而用于觉察自我、认识自我,通过矫正负面想法,起到调节情绪、影响行为的作用(why)。因此CBT成为广泛适用大多数人处理情感和行为问题的方法论。
(what)字母C代表认知,即人们对于自身处境和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是如何看待的,以及由此逐步发展成对事物的普遍看法。
举个例子,有些人一碰到心跳加速就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其行为就会变得异常小心和敏感,他们和认为偶尔心跳加速是正常现象的人比,会更经常的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
那么在这个例子当中,对“一碰到心跳加速”这个事件,认为自己得了心脏病是一种看法;认为心跳加速是偶尔的,属于正常现象也是一种看法。持有看法一的人群,有可能碰到鼻子流血会恐惧、看到交通事故新闻也会恐惧,很多相似的外界刺激都使其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这样的行为特征,则是此类人群由看其法逐步发展的对事物的普遍看法。
字母B代表一种行为的探究,去探究和理解做哪些事会更安全、做哪些行为会更合理。
举个例子,有人总爱对下属发怒,虽然时候他知道这样不一定对工作的后期推动有利,也想竭力克制,但他下次还是没忍住。心理学将会帮助他去探究每次发怒时,他是如何看待下属的行为的?他之所以这么看待下属的行为,对当时的环境和处境是如何评估的?他每次要发怒时,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微反应和信号?通过更多的探索,找寻问题的症结,进而探索下一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尝试,会更有效和合理。
总而言之,CBT的主要观念就是帮助人们体会:改变一些观念和行为是安全的,也是有效的。
文中片段就是CBT围绕着如何“改变”的四个关键要领,首先来明确需要改变的目标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步:如何明确自己的问题(how):
1.回想自己最想改变的内容,可以来自自身、工作、人际关系、家庭、身体状况、形象等方面,找一个典型的例子,写在纸上;
2.区分典型事例中的感觉、想法和行为。感觉即是想象或回忆典型事例时自己当时的感受;想法即是由此想法而产生的看法或信念;行为即是在感觉和想法下,自己当时的做法;把感觉、想法和行为对应的列在纸上。
3.分析问题。我们想要改变的情绪或行为,是因为什么样的想法而产生的?这样的想法给外部事件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因为赋予了这样的意义,我们的情绪反映是什么?
通过如上三步,我们分析出了自身的问题。
(where)CBT的对于情绪和行为的积极影响是循序渐进的,不适用于迫切想获得立竿见影效果的人群,也不适用于取得小步进展而浅尝辄止的人群。
【A1】
上周三我先行回到了武汉,给孩子留了一台笔记本和一个手机,用来上网课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打卡。临走前我和孩子提前约定好了规则,同时我也做足了远程协助/检查的准备。
不顺利从第三天开始,我先是发现上课时间超过25分钟了,他仍然没有开机,于是我电话提醒;然后一整个上午过去了,我也没有收到他发来的课程笔记,于是我提出了批评;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孩子开始偷懒了,才第三天就坚持不下去了!于是整个下午我通过微信、电话多次催促他完成作业,语气也逐步不耐烦起来;晚上将近9点,当孩子完成最后一项作业发给我时,我毫不客气的指出了其中的错误,要求他重写。孩子哭了起来,挂了微信,再也不接我和他爸爸的电话了。
通过这个事例,我回想了诸多孩子的管教中的不顺利,最想改变的是教育的成效(步骤一)。以如上为例,回想起返汉第3天和孩子间发生的事情,(步骤二)我的感受是有些挫败(区分出感觉);认为孩子偷懒,没有毅力(区分出看法/信念);于是催促的频率更紧、多种方式催促(微信、电话、让老公催)、批评、不耐烦(区分出行为)。
通过如上分析,我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1.我想改变让教育更有成效,其实就是管教方式,典型行为有啰嗦(频繁催促)、批评、情绪化(不耐烦);
2.之所以有啰嗦、批评、情绪化的行为,而且不止出现在孩子的管教中,也出现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是和自身一些负面想法有关的,比如当孩子首次出现逾期上课(超过25分钟),我没有了解原因而是直接催促,在其后的过程中按着孩子偷懒的逻辑,用自己习惯的方式管教孩子;
3.在给孩子的行为赋予了“偷懒”的负面想法后,我自己也变的烦躁、甚至挫败,陷入了情绪当中,使事情的发展方向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A2】请在座的小伙伴想一想,自己在工作、家庭等方面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们如何按照三步法,明确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