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名大学offer,
金融公司工作履历,
难以想象,
这位社会精英竟跑到,
苏州小镇中做一个绣郎。
85后的张雪是“刺绣之乡”苏州镇湖为数不多的绣郎。
“现在青年人学苏绣的太少了,我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张雪总是要不断给人解释他的选择。
亲友们反对他学刺绣,“那是没上过大学的女孩子干的活。”母亲薛金娣却很欣慰,“他喜欢就好,随他了。”
张雪的母亲薛金娣出身刺绣世家,
6岁学刺绣,16岁进厂做绣工,
是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一代苏绣大师,
她的作品曾经赠送给外国最高领导人。
业界对她的评价是,
“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
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
小时候,张雪常常坐在绣架盘看母亲一针一针地刺绣。偶尔,他也会好奇地拿起一枚绣针,学母亲绣上两针。这一切在小小的张雪脑海里埋下了一颗关于苏绣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张雪顺利拿到英国利兹大学的offer,同时在金融公司工作,生活富裕、前景光明。出国前,他抽空回家一趟。
这一趟寻常的回家路却改变了他的一生。张雪发现儿时记忆中家家户户飞针走线的场景早已消失。“在苏绣的鼎盛时期,镇湖曾有8000多名绣娘,从事与苏绣相关的工作。而如今30岁以下从事刺绣行业的只有30多人,其中会刺绣的还不到一半。”
出国留学前景一片光明,
从事金融行业生活富裕,
但要眼睁睁看着苏绣后继无人,
张雪内心一片挣扎。
有着2千多年历史的刺绣,
向来被看作是“女工”,
男性刺绣少之又少。
亲戚们得知张雪想放弃offer回家刺绣,
反对声接连而起,
纷纷说那是没上过大学的女孩干的活。
“没活干的人才做刺绣,
因为很累,也没有前途,
还落下一身职业病。”
但张雪还是遵循了内心的声音,
放弃国外offer,
辞掉金融公司的工作。
坐在木绷架旁,开始了秀郎的生活。
22岁的他从头开始,
从最基础的画画学起。
他来到了中国美院坐落的杭州,
学习最基础的素描。
紧接着考取苏州大学硕士学位以提高艺术修养,
他说只有当自己的眼界开阔之后,
才能设计得出更为优秀的苏绣作品。
张雪的刺绣作品一反母亲的老派题材,
没有鲜艳的花鸟图,没有细致的人物神态,
他将传统刺绣与极简性冷淡风相结合。
作品《四季》,
最简单的对角线、
三角构图美学,呈现中国韵味。
春夏秋冬,极具写意之美。
这款刺绣的打磨,他用了整整3年。
《四季·春》
《四季·夏》
《四季·秋》
《四季·冬》
作品《佛》,
丝线绣成连绵的袅袅烟雾,
虚实幻化成一个草体佛字。
刺绣、禅意,
在张雪的手中都变得有设计感,
更加受年轻人欢迎。
苏绣传统的针法有9大类40多种,而现在的刺绣基本常用的针法也就只有6种,张雪想能不能绣出一副有各种针法的作品。
大半年的时间,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在电视上看到宇宙星系,灵感来了。
作品《星空》,
用少见的黑底和天文题材,
让苏绣多了些酷酷的科技感。
整幅作品包含近20多种针法的运用,
轨道用银线以盘金绣的方式绣制,
而中间的太阳用的是打籽、乱针、戗针……
玩遍二维的刺绣方式后,
张雪又开始思考三维立体的呈现。
作品《见山》,
从《春山瑞松图》中汲取灵感,
以拙政园的白墙为纸,
以不同大小的石块为绘,
设计出经典的“片石假山”。
有人问:
“为什么要颠覆传统?”
张雪很耿直地回答,
“因为自己绣功不够好。”
“我妈那代人都有几十年的绣功,他们重在绣功,技艺高超。我才学了6年,手上功夫浅。那就退而求其次,让苏绣回归生活。”
退而求其次,
却创造更加广阔的苏绣世界,
各大品牌商来找他合作,
推出了苏绣的耳机、手表、屏风。
他创作的《四季》,
拿下了江苏省“艺博奖”的刺绣大赛金奖,
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
人民日报看到他的作品后,
赞扬美得让人窒息。
在他的引领下,
无数年轻人爱上了古老的苏绣。
中国传统瑰宝——苏绣,
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张雪说:“我一直想告诉世人,苏绣不用高高的挂在厅堂之上,它可以很简单很美,回归到现代生活当中来。”
ps:元旦活动已经开始,还没参加的小伙伴们快来吧!详情请戳➜人人都有的现金红包,你确定不要吗?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
就动动手指转发朋友圈吧
勾搭小编
请添加微信号:juxiaop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