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县城也算是半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原来也就是一个小镇,后来因为是个铁路小枢纽,围绕着铁路发展成了一个县城。县城里现在还有路东和路西的叫法,这个路指的就是这个把城一分为二的铁路线和老火车站。
老火车站是对应高铁站叫的,自从高铁通了以后,老火车站就没有了以前的忙碌,一天南来北往停靠的车也就20来趟,其中还有好几趟是供铁路职工上下班用的通勤车。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坐过几次火车,那会觉得坐火车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奶奶要准备车上吃的喝的,会带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零食面包,那会觉得去的很远的地方,现在知道不过是回老家村里,正好镇上有一站,下车后村里亲戚赶着马车来接,冬天的话还会在马车后面的斗子里铺上几床被子,上车裹在被子里,暖暖和和的,回到村里也就接近中午,吃完午饭又得收拾收拾准备回了,因为半下午有趟火车可以返回县城,现在开车也就半个小时的路程,那会坐火车要快一个小时才能回去。
后来再频繁的接触火车,就是高中以后了,那会胆子大了,加上少的可怜的零花钱,和几个敢想敢干的朋友,周末坐上3块钱一张票的绿皮车就上城里了,城里有没上高中的同学在上卫校的、警校的,然后大家约在一起去唯一的一所师范大学玩,在师范学校的大操场边上喝上一瓶矿泉水,奢侈了还能吃点锅巴干脆面什么的,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无聊漫长的暑假时光。
上大学后,才第一次坐上火车去了很远的地方,学习成绩不好考的大学一般而且偏僻,在省内一个我考上之前都不知道在哪的城市,需要先去省城倒车,那会就和大部分同学一起相约去省城,然后再和大学同学在省城见面倒车去学校。回家的时候有一趟号称铁路上最脏乱差的车可以直达老家,春运人又多,坐那辆车我和同学从来没买上过坐票,需要在晚上10点左右赶到车站,然后碰运气往车上挤,我到现在都清楚的记得那年寒假那趟车厢就我俩挤上了车,都不记得列车员是怎么关上的车门,反正我俩上去后车门一关,感觉人们都送了一口气,然后整个晚上就像在罐头里一样,总有一只脚没有落在地上,冬天穿的本来就厚加上一直挤着,汗味脚臭味方便面味厕所的味道交织在一起,过了省会我们才勉强挤到车厢的中央位置稍微松快一点,就这样情况下我们一晚上居然还能每个小时都听到一次列车员熟悉的声音“香烟啤酒碗面矿泉水……来来脚收一下”。这应该是我坐火车最疯狂和深刻的记忆了。
后来毕业参加工作,偶尔出差也是坐火车,情况就好很多了,基本上不会坐太晚的车,太挤的车,因为在老家上班,也很少去赶春运的热闹了。
再后来高铁来了,就很少坐绿皮车了,只有很少的时候,像今天这样,平时拼车的双城同事都不在,自己一个人回家又不愿意开车,就决定来老车站坐通勤车,便宜,时间点还合适,而且老车站都在市区里,省了去车站的时间。
老车站现在没有了那么多的乘客,人已经少到车站里都没有买商品的小卖部了,车站里因为人少更加干净整洁,设备设施虽然有些陈旧,地下通道也没有高铁站的那么高大明亮,但是干干净净自有一番复古韵味,乘客们也不慌不忙没有了往日的焦急,检票上车下车都不需要排队等待,有了慢节奏的快乐和从容,偶尔做一次绿皮车,享受这样的慢时光,看着绿皮车在村庄、小镇、城市之间缓缓穿过,看着大片大片的麦子正在努力的吐穗生长,看着山坡上的小村庄里飘起的袅袅炊烟,给忙碌了一整天的回家路增添了一个小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