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喜欢奶茶这个人,总是习惯在她身上看见岁月静好的恬然,所以,音乐播放器里也常年流淌着奶茶温柔、独特的嗓音。于是,我把每首歌听成了一段故事,每段故事都在不经意间和缓缓离去的旧时光撞了个满怀,然后,我听到了它们互相抱歉的声音。
突然想起奶茶的那首《后来》,去年11月份她在台北演唱会上几度哽咽,几度失声痛哭。我揣测她是在告别,告别自己的青春,告别成就了她的音乐梦却只能辜负她的少女心的陈先生,告别那段固执坚持了很久却没有没有结果的爱情。
奶茶当时的心境我无法感同身受,纵使后来已经放下,纵使后来她很幸福,但这一段无疾而终的青涩美好注定成为她刻骨铭心的遗憾。放下很难,不打扰、祝安好是最高的修养与气度。即使嫁作他人妇,终难忘年少心动处。我们要做的就是迎风一路往下走,学会慢慢的去接受,被安排。因为,很多人最后的关系,都是没有关系。
半年过去了,由奶茶执导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如约上映。上映第一天半夜将近11点和朋友买了票来到电影院支持刘导的处女座,影片情节很平淡,正如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般。但在场的观众几乎都被方小晓和林见清久别重逢后的对话触发泪腺,戳中泪点。“l miss you。”方小晓忍住眼泪含笑。“我也想你了。”林见清低头强忍眼泪。“我的意思是,我错过你了。”方小晓说完这句话,俩人都失声痛哭,眼泪扑簌而下。我听到影院内隐隐的啜泣声,很奇怪,泪点奇低的我竟然只是觉得些许难受并未落泪。
或许是阅历尚浅,没经历过,自然体会不到那种已失去的悲伤和遗憾。别人的故事再惨烈凄然我都缺少感同身受的情怀,我只是看故事的人,作为一个旁观者,如果不能被打动也不要去妄下评断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
在我已经过去的将近五分之一的人生中,占据我这大半部分生命的仅有亲情和友情。所以林见清和方小晓的久别重逢的画面未带给我多大的感受,但相反,我会因为林见清的父亲在年三十年夜饭散场后自己一个人的孤寂而落泪,我会因为林爸爸在眼睛几近失明的情况下写信给方小晓万般叮咛而酸了鼻子,会因为林见清的朋友未能坚持他们最初的梦想选择半途而废时懊恼。
我有一个从三年级就认识的朋友,我不喜欢用“闺蜜”一词,太过俗套,我俩一直到高中都是一个学校。大学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距离原因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有时候两三个月不联系,深夜给对方发消息也不觉得突兀,如果都还没有睡一定会秒回。
很久之前,准确地说我们真的是属于那种“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的类型,那会儿的女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是都已经懂得拉帮结派搞小团体。而我,因为和班上一众小男孩称兄道弟自然就成了那时候小女孩心中“大姐大”的不二人选。
但我的朋友很奇怪,她从不参与任何拉帮结派的活动,总是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儿专心地看书或是趴在桌上看着我们打闹。其实我一直偷偷注意她,她有时候也会朝我恬然一笑,我们很久很久都没有说上一句话,但是总感觉莫名熟悉亲切。
我忘了我们开始交谈的契机,到后来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整个过程平淡且自然。我们俩都没想到“谁知道后来关系这么密切”。年少无知总是动不动就把“永远”挂在嘴边,许是时光留了情,曾一起担心的“后来”并未赴约。
于是我们约定不再说“后来”,因为总觉得这个词充满遗憾。所有的不期而遇、意料之外都被我们命名为“以后”,饱含希冀和美好。
以后,我们都成为了自己最期待的模样。提起回忆不沉默,有人陪着不寂寞。
以后,我们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