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28】
【原文】
惟乾①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②。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③。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注释]
①惟乾:冀元亨,号暗斋,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阳明弟子。
②执中无权犹执一:语出《孟子·尽心上》:“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执中:中庸之道。权:权变。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③罅:裂缝;缝隙。
[译文]
惟乾就孟子所说的“执中无权犹执一”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中’就是天理,就是变化。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人怎么能够固执天理?所以需要因时制宜,很难预先定下一个规矩。后代的儒生们,想要把道理讲得天衣无缝,就定下一个固定的程式,这正是所谓的偏执。”
[解读]
惟乾同学的问题源自《孟子》,孟子评论杨朱、墨子和子莫三个人的思想,原文是,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杨子的思想是人人为自己,是拔他一根毛来利天下他都不干,坚持自己管自己,你别想我为你做一点点贡献,但我也绝不会侵犯你一根毫毛。墨子呢,是兼爱天下,“摩顶放踵”,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劳苦自己一身筋骨,只要对天下有利,他也无所吝惜,慨然为之。
这两人,是两个极端。子莫呢,他就执其中。
子莫,是鲁之贤人,具体生平事迹不清楚。
子莫执其中道,他不是不为自己,但不会像杨子那么绝情绝物;他不是不兼爱天下,但是不像墨子那样舍身徇人。孟子说,能执其中道,就接近正确了。但是,道无定形,中无定在,必须随时应变,与势推移,该为我时就为我,该为人时就为人,这就是“权”。
一个极端是杨子,另一个极端是墨子,中道,并不在杨墨的正中间,而在于权,随时以权变为中。
这个权,是权变的权,也是权重的权,不同的因素,权重不一样,不是50对50,也不是只有两个因素,也不是每次都同样的因素。情况随时在变化,所以要懂得用权。
孟子说,执着于一点是不好的,因为他损害了道,抓住了一点,而丢弃了其他一切的缘故。所以,儒家的中道,不是执中,是时中,根据时势而变化的,动态的中。张居正讲解说:“吾儒时中之道,一理浑然,泛应曲当,千变万化,头绪甚多,非一端所能尽也。圣人之所谓中,存主不偏,应感无滞,虽有执中之名,其实未有所执也。”
把《孟子》的原文搞清楚了,对王阳明解答弟子所问的这段话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王阳明在这里对孟子的这种权变之道予以充分肯定,并加以更清楚的解释,认为道德法则虽然有普遍性,但要“因时制宜”,也就是“普遍真理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