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3岁前,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
0~12岁,家长应该让孩子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并且不断运用他的感官和身体做出配合,否则会失去或者减弱他成长期学习的能力。理由如下:
人类的大脑,更确切地说是“脑神经系统”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收集来自各个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和体内各部分的信息。第二个区域负责处理这些信息,做出回应,并存储这些信息。这个区域是我们大脑中最重要的区域,也是头颅中那个叫“脑”的器官的绝大部分。一般我们谈到思考、情绪、记忆、性格等时所说的脑,便是这部分。第三个区域负责执行大脑做出额决定,传至身体各部分去做出相应的配合活动。
从出生到12岁这个阶段里,由神经元组成的连接网络会不断地发展出一些特别的组合,去配合某些学习或者成长所需的条件,例如思考、说话、观察、态度、行为等倾向。这些特别组合,便是儿童“天分”的显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这样的“学习窗口”出现,特别适合某些活动,例如弹钢琴、绘画、运动,甚至学术上的特别领悟能力。如果我们给孩子充分的机会去不断尝试新事物,也许正巧能碰上合适的“学习窗口”,孩子会有异常的表现,这往往被认为是天分。如果孩子对此有兴趣继续学习,再加上家长的不断鼓励,孩子便找到了未来成就的方向。
二、把握孩子成长的5个黄金期(埃里克森)
社会心理学家艾力·艾力逊研究指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8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心智成长的特定目标。如果在该阶段出于某些原因不能正常发展,这个人会在生活上出现一些问题,长大后他就需补回这个过程,但要付出很大的人生代价。艾力逊的研究结果,被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家所尊崇,因为它解释了在不同社会里成年人的性格和行为上出现种种偏差的成因。
8个阶段的前5个阶段,在一个人的21岁之前完成:
第一个阶段:0岁至1岁 信任与不信任
第二个阶段:2岁至3岁 自主与羞愧
第三个阶段:4岁至5岁 主动性与内疚
第四个阶段:6岁至11岁 勤勉与自卑
第五个阶段: 12岁至21岁 身份(与对角色)的困惑
在每一个阶段里都有孩子的需要和家长正确的做法,若家长忽视了将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的个性特征,以及其他与这个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