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个周周末,回一趟老家,就在之前工作的乡镇街头的卖肉摊前,我遇见了20年未见的晓东。要不是他主动招呼我并做自我介绍,我还真认不清楚面前这个毕恭毕敬的老男孩,竟是我教书史上的唯一的一个辍学生。
短暂的寒暄,才知道外出打工多年的他,因为缺少文化,吃了不少的苦。加上近两年外面疫情严重,不好找事情做,再加上孩子又正在上初中,便选择在老家做起了卖猪肉的小本生意。
他还是那样的没有多话,还是那样的沉默寡言,这一点一直没有变。
在结账的时候,他执意不让我付钱,要不是微信二维码付钱的方便,我还真的难以推掉晓东的这份真诚。离开时,他一脸的尴尬与连连的歉意。
也就是在我教书的第三年,我从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调入到乡镇中心完小教书。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校长蛮客气的接待了我,说我是全乡的骨干,一定要委我以“重任”。我还没来得及反应他说的重任是啥,便把我领进了五年级二班的教室,把六十个孩子交给了我,让我接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校长前脚刚出门,后排那几个大高个就阴阳怪气的高呼“欢迎新老师!”还稀稀拉拉的鼓起掌来,我也真诚的向全班学生深深地鞠躬,也表达了我的坦诚。可就在教室最后排的座位上,一个胖墩高个,睡的给猪一样的死,还不停的打着呼噜。我心里就在嘀咕:“校长所谓的重任,恐怕就这个吧!”
后来才了解到,这个班可是全校有名的烂班,已经调换了好多个班主任,他们大都是兴致勃勃的来,垂头丧气的离开。调走的调走,没调走的给校长闹翻后甩锅换班。在本校的老教师们,基本上都不愿意去接任这个班主任工作。因此,更换班主任已经成为了这个班的常态。
当然,我是新来的,人又年轻,也就没有了更多的选择。
周一早上的第一节早读课,我习惯性的带上语文书,准备和孩子们开展朗读。可到了教室才发现,真正开始了晨读的学生不超过一半。玩的玩,讲的讲,整个教室倒还热闹。我的深情的朗读到还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也都跟着读了起来。我喜欢这样的朗朗的书声,更是陶醉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一边朗读,一边享受着这样的曼妙的时光,也在默默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最后排的那个胖墩高个男孩还是像昨天那样,趴在桌子上睡觉,如雷的鼾声似乎成为了我们晨读的伴奏曲。我没有打扰他,孩子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一点都不在意。看着他熟睡的糟糕样,真像是根针一样深深刺痛了我。我想,在这样闹腾的环境里,而且是大冬天的早晨能够睡得如此的香甜,这其中一定是有原因的。
下午是学校的大扫除活动,我拿起抹布参与到其中,其目的就是想通过活动的参与,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也弄清楚他们的一些真实的想法。抹桌子,擦窗台,倒垃圾.......
我们一边干活,一边聊着家常,也聊到了班级同学的一些“遭遇”。一开始,孩子们很不敢说话,我们的交流几乎是一问一答,甚至是几问一答。等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他们班的好事儿坏事儿就一股脑儿的给倒了出来。比如:哪些是最调皮捣蛋的?哪些是最喜欢给老师出难题的?哪些是屡教不改的?都可以在他们中间得到答案。在一个小时的大扫除活动中,收获可真不少。当然,关于晓东课堂上睡觉的事儿,家里的烦心事儿,他们所知道的告诉了我。
原来,晓东是一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在县城务工,三年前因病去逝后,母亲外出务工就远嫁了,至今没有一点消息。还好,住在乡下的小叔子收留了他,还把他从县城小学给转学回来,才有了重新走进校园的机会。
十三岁的晓东是个懂事的孩子,家里家外都离不开他,完全就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劳动力”。关于读书的事儿,那仅只是晓东的副业。喂猪,割草,煮饭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很多时候,他怕上学迟到,又怕圈里的猪仔饿肚子,经常是凌晨四五点就起床,把猪给喂饱了才去上学。来到学校,也只能补上一觉。要是因为路上贪玩,回家太晚,耽搁了煮饭时间,辛苦了一天的小叔子难免也会让他受一些皮肉之苦。因此,很多时候,晓东一到学校,他便倒头就睡。原来的老师们都“治愈”过多次,但晓东还是老毛脾气不改,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不再计较。
在后来的交谈的过程中,晓东也多次提及了辍学的想法,我几次表示想帮助他,他都刻意回避我的话题,没有正面回应。我知道晓东生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缺爱的孩子,压在她身上的担子是难以卸掉的。除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学习的压力,还有压在他心里的那块石头,那把打不开的心锁,那一定是孩子一生的痛。
关于他在课堂上睡觉的事儿,我给他聊过,数学老师也多次向给我提及,晓东更是心有余悸。但每次看到他小叔子拍着胸脯而又信誓旦旦的样子,我既是同情,更是心痛。
很长一段时间,晓东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睡觉。他的表现可以用“惊喜”来形容。他不仅在课堂上活跃,讨同学喜欢,一见到老师就大老远就开始打招呼,他的阳光四射的样子着实让人喜爱。
可好景不长,就在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早晨的数学课上给数学老师闹翻了。我正在办公室备课,班长着急的跑来,说是晓东同学在课堂上睡觉被老师给“教训”了,晓东想和老师动手,都快打起来了。
我火速跑上三楼的教室。满眼怒火的晓东就站在窗台边,不停的抹着眼泪,手里还提着一把椅子。看来真的是在准备“战斗”的架势。我的到来,他攒在手里的椅子已经开始慢慢放下,但依然很伤心。数学老师手里扬着的教鞭告诉我,他们的冲突就因为“这个”。
我示意数学老师走出教室,晓东更像是一只斗败的公鸡,趴在桌上一个劲的不停地哭,不说一句话。大约是等着我对他的再一次“开火”吧!
我安排好孩子们作业,我把晓东带回了我的卧室。
一路上,晓东走在我的身后,我们没有言语。我明显的感觉得到晓东的那颗受伤的心灵是何等的躁动不安,我几乎看到那颗幼小的心在不停地滴血。
我让他坐下来,他不肯。他始终在埋着头,也不看我一眼。我扯了一把他的衣角,他才勉强在沙发上侧身坐下。我递给他一杯温水,他有些不知所措,却还是双手接过了杯子,从牙缝里挤出来两个字:“谢谢”。
“烫吗?”我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般,微笑着问他。
好大一会儿,他才回我一句:“不烫”,埋着的头也开始慢慢地抬了起来,他似乎也放下了所有的戒备。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坠入谷底的羔羊获得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在他的眼里,满是希望,满是信任和感激。
我试探性地问:“晓东,你有什么需要给我说的吗?”
他微微抬起头,欲言又止。
是犹豫?还是有难言之隐?我想,那颗受伤的心灵是不会有足够的勇气的。我继续鼓励他:“不要担心,老师知道你的情况,我是班主任,我可以帮助你做很多的事情。”
今天发生在课堂上的事情,我只字未提。只是想通过旁敲侧击,能够让他进行反省,或许能够给数学老师认个错什么的,以此去修补他与数学老师的不愉快。
“我,我,我不想读了!”
一个柔弱的声音打破了我们彼此的不言语,我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猜到了其中的几许原因。
我的反复的说教,讲了很多的道理。这根本就打动不了晓东同学再继续往下学习的决心。
第二天,我一直到等到放学也没有看见晓东的影子出现。看着那空空如也的座位,想到了高个胖墩的如雷的鼾声,我仿佛看见了他那带血的伤痛和倦意。
在后来的几次家访中,我始终都没有见到过晓东同学。尽管他的小叔子也一再保证,一定要送孩子回到学校,可最终还是没有看见晓东的影子。
再后来,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那所学校,也离开了晓东所在的那个乡镇,关于那个班孩子的故事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一点点消息……
走在通往回家的路上,我思绪万千。
关于晓东的故事,关于晓东的课堂上的如雷的鼾声,一直在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妻子开着车,放着畅快的音乐,我却一点也听不进去。我给妻子开玩笑说:如果再回到二十年前,我一定会给晓东来一个约会,一定要在二十年后的秋天,带上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在那个欢声笑语的校园再次相聚。我们一起谈理想,一起聊谈人生,一起笑那个课堂上鼾声如雷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