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玫瑰都能放下刺,我们为何不能除去个人的偏见与自我防卫呢?
吃中饭的时候,我路过市场被一小束粉红色的玫瑰吸引。
时近正午,亲切的老板告诉我他快收摊了通通便宜卖,十朵玫瑰只算八朵的钱。于是,我开心又小心的带了一把娇客回家。备好水瓶,谨慎地拆拆开包装的玻璃纸,就怕玫瑰花刺扎了手。
我很喜欢玫瑰,但是很少买,或许因为我曾经在整理花朵时被刺过,多多少少有一点阴影。但是,当我着手这把玫瑰时,却发觉它一根刺也没有,而且整段花茎都十分饱满翠绿,光滑得不见一点突起,可见是原生模样已是如此,并非经过花贩的巧手摘整。
倍感惊喜的我插完花,上网查了一下数据,才知道日新月异的今天,玫瑰花早已在栽培改良下,发展出许多没有刺的品种。一方面,我感叹农业技术发展的神奇,另一方面,也看到报导中一段十分耐人寻味的说法:据说,没有刺的玫瑰目前只占花市流通的少部分;会这样并非是新品种栽培成本的问题,而是消费者对「玫瑰有刺」的刻版印象过深,无刺玫瑰的问世,反应倒不如原生品种来得好。
玫瑰到底该不该有刺
随口问了身边一些朋友,对于「无刺玫瑰」的反应两极。有些人乐见其成,觉得少了刺的玫瑰应该更方便大家栽种、欣赏;但是,也有人认为,少了刺的玫瑰,就不像是玫瑰了。如此「玫瑰理应有刺」的论点,让我联想的,是常常存在于基督教祷文与圣歌的名句:「感谢玫瑰有刺」。
到底,令人伤痛的尖刺有什么好感谢?有人说,玫瑰与刺的对比,是光明与黑暗。也有人认为,刺的存在是提醒我们,不能只着眼表面的安逸与浪漫,却忽略现实的残酷;看到园里的玫瑰很美,冒然不经思考的摘取,却被刺了一手血,因此得到的反省与自律,是值得感恩的收获。
而名作家杏林子女士在同名著作《感谢玫瑰有刺》,也谈到这句话带给她的生命感悟:「如果说,这根刺能令我更谦卑;如果说,这根刺能令我更柔和;如果这根刺能令我的心更温润的去贴近那些需要贴近的人,我的情爱如倾注的泉水去清凉那些需要清凉的人,那么,就让我顺服,纳刺于身,纳刺于心,即使心房碎裂、流血死亡,也让我无悔无怨,欢喜甘愿。」对杏林子女士来说,这个「刺」是一种自我提醒与叮咛,像征着在苦难中绽放光彩的自我超脱。
拜读过以上的观点,我所思考的是:如果我们不是扮演爱花人,也不是一个端坐看花的修行人,而是玫瑰本身呢?我们,又为什么一定要有刺?
有人说,有刺是为了自我防护;关于这说法我并不否认,只是对比那惹人亲近的芬芳,这一点小小的护卫,岂不是有一点矛盾又傲娇──若是不喜欢被疼爱与关注,何不生得一身暗色无味?或者,对有意一亲芳泽者刻意刁难,只不过是为了自抬身价。
在安东尼‧圣修里伯的《小王子》故事里,小王子深爱着一朵有着四根刺的骄傲玫瑰,玫瑰常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让小王子难过。但其实,玫瑰才是最脆弱且害怕失去小王子的,只是它不肯承认,总是用自以为是的傲慢维护自己。
有时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朵傲娇的玫瑰,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姿态尖锐;或者害怕受到伤害,总是率先亮出利刺,抢占攻击的上风。
只是,我并不觉得躲在层层戒护之下的我们,内心会真正感到快乐。
何妨做一朵无刺玫瑰
我有一个很难定位的朋友──G小姐,难以定位的原因,是我常常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把她归类在「好友」?因为她对身边人的态度常常让我不懂,她到底是把我们当姐妹淘,还是工作上的竞争对手。
因此,当有朋友转述G小姐的抱怨,说自己没有朋友,放了假连可以一起喝杯茶、逛逛街的人都找不到时,我想起的却是那句老话:「可怜之人总有可恨之处」。不知是不是好胜心使然,每次出席朋友间的聚会时,G小姐总是很在意自己有没有足够的关注眼光,急切地想成为话题的焦点。那么,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是什么?当然不外乎抱怨与旁人的八挂。
所以,只要是G小姐在场的茶聚或餐聚,总是免不了「最近真是倒霉透了」或者「那个谁谁谁,真的是很讨厌」这样的开场白。刚开始,大家或许还会拍拍G小姐肩膀,好声好气地安慰她。但是,次数一多,免不了会觉得G小姐实在有点公主病;或者,不由得担心转换一个场合,G小姐挂在嘴边叨念的八卦主角正是自己。
除此之外,G小姐也不容许别人反驳它。一位曾与G小姐共事过,后来形同陌路的朋友告诉我们,G小姐很喜欢表达不同的意见,以彰显自己的特别与用心。可是,也许因为态度失准,又或者并不是真的很切题,她的表态反而常常让自己沦为挑剔与「白目」而不自觉。偏偏,转换别人对她的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时,G小姐却总确认为对方是在刁难她,针对她找麻烦,常常反应过度搞得办公室气氛很僵。
平心而论,G小姐的社交风格,不正是一朵孤傲又寂寞的玫瑰花?她把自己守护在刺里,靠着攻击与尖锐赢得存在感,可是呢……有心交往的朋友,却一个一个离她越来越远。虽然,G小姐常常说:「这些人我才不屑!」可是,从她不停记挂着的那些八卦与琐事,其实不难了解她感到非常寂寞。
莎士比亚曾说:「玫瑰纵使换了名字,也不改其芬芳。」所以,我也相信玫瑰就算少了刺,也不会减损它的魅力。做一朵有刺的玫瑰看似能保护自己,实质上却与人建立了隔阂;一个人的价值,更不该建立在尖锐偏颇的自我维护上。
竖起立刺,保持孤芳自赏的娇态孤独终身;或者做一朵无刺的玫瑰,让人更无后顾之忧地亲近你、分享你的芬芳,到底哪一个才能让你感到喜悦与幸福?答案,或许不言而喻。
【Box】
法国小说及剧作名家Roger Martin du gard曾说:「不要自负,也不要谦虚。认识到自己强而有力,才能真正强而有力。」这告诉了我们,内在本质的坚韧与刚强,远胜于一切外在武装;刺,或许可以在别人的掌心留下维持数日的小伤口,却未必抵得过流芳百世的温柔。学做一朵没有刺的玫瑰,并不等于就是脆弱无能,或者把自己曝露在危险之中,换个角度想,也许只有真正内心踏实且能力强大之人,才有放下利器与拳脚的格局和勇气。
本文正在参与从心,遇见幸福 | 一次可以朗读与听见的心理专题征文,你也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