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尚奥,求索务高,我们的归宿在凌霄” ——高三《卡拉马佐夫兄弟》整本书阅读实践

 

“思辨尚奥,求索务高,我们的归宿在凌霄”

——高三《卡拉马佐夫兄弟》整本书阅读实践


高三讨论《卡拉马佐夫兄弟》本身就是一件荒唐的事情,但是没有这样的荒唐,我们的生活就真的只有一片荒凉了。——班上某学生

高三开设整本书阅读,我是颇经过一番思量的。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认为高三是一个人一生中理性思维迅速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时代。但是这样的岁数,却被迫纠缠于繁琐的题海和应试技巧之中,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高三还需要阅读么?这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但是高三的阅读偏向于试卷阅读,学生一点点可怜的的阅读量都是由试卷上的文章而来。略好一点的,不过是由教师精心编选,一系列文章,或风格相近,或主题相同,发给学生阅读。高三需要整本书阅读么?学生能接受整本书阅读么?我的心里是没底的。

所幸,高二的《悲惨世界》阅读给了我一点信心,学生一开始也是不能接受,看到厚厚的书籍就发晕。但是当我们经过一个学期的阅读,最终把一部100多万字的小说读完之后,学生在总结之中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因此,顺势去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学生总体还是乐意的。

为什么在《悲惨世界》之后继续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呢?用茨威格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高中的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遍读世界经典的名著小说。所以选择的读物必然要具有开放性和包蕴性。选择的读物不能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应该有情理的冲突、人性的纠结,能够激荡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其中还要能够具有一些极具包蕴性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和生活,走向更广阔的阅读世界和现实世界。

《卡拉马佐夫兄弟》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表面上看,它描写的只是一桩弑父案,其实小说真正描写的是人的精神,是一部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戏剧。卡拉马佐夫家的成员各自代表了一种人类的精神气质。老卡拉马佐夫是一切的源头,他荒淫、贪财、闹事,米佳代表的是情欲,伊凡代表的是理性,阿辽沙代表的是神性,而斯乜尔加科夫身上体现的则是一种虚无性。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看到开头就能想到结局,但是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人物围绕着具体的人事展开了繁复的对话。藉由这些对话,各种理念在小说中冲突碰撞,涉及到了许多哲学、宗教、历史话题,比如说理性的优劣、道德与信仰的关系、博爱和具体之爱的差别、神权与王权的矛盾、人类乌托邦的建造、历史必要性的功过等等。小说对人类精神层面的的描摹,被弗洛伊德称为“精神分析”的典范。小说可以说是一部二十世纪的预言书,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深深影响了20世纪。

阅读这样的作品,必然是耗时耗力的,这绝不是停留在舒适区的阅读。我本来的打算,是读一个学期。但是高三的复习和频频考试,总是打断计划,我们实际上到二模前后,才正式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小说的阅读任务全部完成。

一.     准备阶段

1.    购买书籍

《卡拉马佐夫兄弟》市面上的译本并不多,目前比较权威的是耿济之、荣如德和臧仲伦的版本。就我个人的感觉,耿译质朴,我虽不懂俄文,但读耿译更有俄国味,并且其译文更加令人震撼;很多人都说荣译晓畅,但是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臧译文学性比较强,注释和介绍比较详尽……(还有一些译本,如徐振亚的,但我并未读过,不好置评。)我当时向学生推荐的是这三个译本,并不强求译本的相同,因为不同的译本正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相互参证,以求理解。

2. 暑期初步阅读

 我暑期布置学生回去买书并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做摘抄和点评,并写一个读后感。暑假回来,我做了一个调查:我问有多少人读完,没人举手;问有多少人读完一半,才有一些人举手。在读后感中,也有很多学生在谈这本书的难读,人物繁复,人名难记,看了后面忘记前面……有些人还是通过百度完成了对这本书的了解。不过学生对本书的大致情况还是了解了的,很多人都知道小说讲了一桩弑父案,也知道这部小说没有真正写完……我本来也没有指望他们在暑假中能读完,只不过是想初步建立一个粗浅的印象罢了。

 我提醒学生,不少人第一遍读小说过于求细,这没有必要,因为事后我们会有一个再读的过程,因此这一遍只需要观其大略,我提醒学生如果还没有读完,那就翻到最后,把小说的结尾读读,首尾比较清楚,有一个整体感,中间的一些细部的东西可以先略去,留到第二轮阅读的时候再去留心。

 像《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样的长篇巨著,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去阅读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就像阅读《悲惨世界》,学生一开始不是很情愿,要死要活的,但是到后面读得乐在其中,读完了以后都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阅读也是一样,需要教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地推进,带领学生去阅读探讨,从而将学生带进小说真正的迷人深处。

二.     正式阅读

(一)屡遭踬踣的阅读计划

 我原本的计划是一个学期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我一般会给一节课让学生阅读指定章节,课后撰写阅读报告,然后再用1-2节课的时间对该章节进行讨论。小说十二卷,加上尾声一共十三卷。按理说,十三周就可以完成阅读计划的。但是实际实施情况是,我们一直到二模考试前,才正式将《卡拉马佐夫兄弟》整本书的阅读正式结束。到了二模结束后原因有很多:高三的教学安排比较繁重,高考的复习需要有条不紊地推进,虽然习题可少做,但是大体框架内容不可少;每月一次的考试,还有几次重要的模拟考试,试卷需要讲评;到了后来,每周一考,这就更加耗费时间,不能完全由教师掌控;另外还有放假休息等种种因素的冲击。因此阅读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想的那样进行,屡有拖延,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

 因此,我们一直到了九月中旬才开始正式阅读。

(二)初读报告会

 我们首先开始的是初读报告会。初读报告会开始得比较迟。前面有南京市的摸底考试,而后是试卷讲评分析,再加上高考复习的一些进度安排,因此正式开始的时候,九月已经过去了一半。

举行初读报告会,目的是想借此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初步印象,确定下面的阅读方向。有些没来得及翻完整部小说的同学也可以借此多了解一下小说的具体内容。我布置了四个思考问题:(1)你认为本篇小说想表达什么;(2)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读后感受;(3)我对本小说的最大困惑;(4)我最喜欢的部分,请说明理由。

初读报告给了我信心。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投入。有学生说,前三卷就和天书一样,全是对话完全看不懂,但是之后就开始好看起来了;也有学生问我格鲁申卡到他的未婚妻家,亲吻了一下手,未婚妻就跑了,这是为什么……

交流结束后我请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小组的汇报。通过小组的板书,我看到学生对小说读得还是比较仔细的,很多重要的地方他们都提到了,尤其让我意外的是,三个小组推荐了宗教大法官,而我统计了一下班上也有十几个同学喜欢这章。有学生起来说,这章虽然看不太懂,但是兄弟两个的对话,那种思想的交锋和碰撞,以及彼此说服不了对方但还是坚持自己看法,都让人动容;还有学生写“什么都看不懂但还是令人激动的宗教大法官”……足见经典之为经典,是有它的力量的。只要读了以后就会产生心灵和思维的激荡,哪怕一时不理解,这种激荡是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产生作用的。

(三)阅读的方式:

   1. 基本交流形式:

 参照《悲惨世界》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阅读我依然采取这样方式:学生先读具体篇章,提出疑问,撰写感受;然后课堂小组讨论,以小组的形式再提出一个问题供全班讨论;讨论不清楚的地方再由教师进行引导。 

这样的好处是明显的:首先,因为读后需要在小组之后交流,如果没有认真阅读的话,就没有办法参与到小组和课上的讨论中来,因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高,就算是有一些阅读速度比较落后的同学,也是努力的阅读以跟上全班的步伐;其次,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是他们阅读文本真正的问题,也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不是教师空想出来的,因此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

2.    学生自问自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我原以为需要我大量的灌输,可是我没有想到通过长期的阅读,学生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素材和经验。他们有时候也许没有办法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可是他们总有人能在小说中找到相关的部分,可以和我们讨论的部分相互印证,甚至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从自己的阅读中发现和讨论的小说相互印证的句子。《悲惨世界》的讨论如此,《卡拉马佐夫兄弟》也是如此。虽然我认为这部小说还是比较艰深的,但是学生依然以自己的方式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让人惊喜。在讨论的过程中,我经常忍不住跳出来指手画脚,其实很多问题是可以交给学生自己解决的。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就会收获惊喜。而且需要提醒我自己的是,一部小说可以讨论的空间太大了,不能事无巨细,一切问题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历来的讨论学生都能够在讨论中把关乎小说理解的重要的问题提出来,这也是他们阅读不断成长的一个表现。

学生的提问,我们并不都会讨论详尽,有的时候重要的可能是提问本身。能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这能看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这过程中,我可以说经历很多惊喜。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卷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是找到的句子可以说关系到了理解小说最重要的一些方面:

有一个男生提出,他觉得小说中很多人都表现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的态度,不管是对长老制还是宗教还是社会主义,而且很多批判都是模棱两可的,认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我问他,这些态度是一个人的还是不同人的。学生说,是不同人的,但归根结底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我对他说,你的感觉很敏锐,我问班上有没有人有类似的感觉,有四五个学生举手了。他说的这种感觉,其实就是巴赫金在陀氏小说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复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各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又形成了交锋,共同形成了一个“复调”。在他的小说中,你没有办法找到作者告诉了你什么,灌输给你什么,没有。你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相互碰撞,辩驳,你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观点。

有一个女生找到这么一句话:“同样地,如果他一经决定灵魂和上帝是没有的,那他也会立刻成为无神论者和社会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不单单是工人问题,或所谓第四种阶级的问题,主要还是个无神论问题,无神论在现代的具体化的问题,建筑巴比伦高塔的问题,——建筑这个高塔正是不靠上帝,不为了从地上上升到天堂,而是为了把天堂搬到地面。”这句话是说阿辽沙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天才的预见了20世纪的人类命运,这其实在19世纪已初现端倪,就是人类想要妄图在人间建立天国。荷尔德林说:“正是那种建造天堂的冲动将人类引向地狱。”20世纪的一场场伟大实验,为了建造人间的天国,实际却造成了无数的杀戮。这种冲动实际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停止,阿列克谢耶维奇也说:“乌托邦还将长久地对人进行诱惑。”这个句子可以说是《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主旨句,也和后面的《宗教大法官》有密切的关系,而在我们讨论的开始,就有学生敏锐地关注到了这句话。也许她无法非常准确地解释这句话,但是她提出来,也是隐隐意识到了这句话对于小说的重要性。

   3. 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原点,构建阅读体系。

(1)印制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小说。

《卡拉马佐夫兄弟》思辨性很强,小说的内容有时难以理解,需要印制一些作者生平的介绍或者小说的解读给学生阅读。我印制了凤凰读书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与创作》、高旭东的《宗教大法官的国度》、《米沃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章,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发给学生,帮助具体章节的理解。

当然解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和陀氏的书有很多。但是我没有向学生介绍太多。这些书籍教师可以自己阅读,做到心中有谱,在和学生讨论的能够有的放矢。我也和学生说过一些其中的书籍,还是有一些学生会去寻找阅读并能融会贯通的。

 我参阅过的书籍有:罗赞诺夫《论宗教大法官的传说》、别尔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梅列日科夫斯基《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舍斯托夫《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纪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反抗者》、刘小枫《拯救与逍遥》、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等。这些书籍中的大部分我没有和学生说过,只是作为自己参与学生讨论的参考阅读资料。

(2)围绕《卡拉马佐夫兄弟》涉及的话题,印发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

我在高三延伸阅读材料的制作时,有意识地寻找可以和小说能够勾连的文章。因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包蕴性很强,因此很多作品都可以拿来和小说进行对照阅读。比如说,在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时候,讲到王安石和苏轼的故事,我印发了很多小语段,其中有王安石说引荀子的话“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这里可以和小说中伊凡因为一个孩子的眼泪拒绝天堂入场券的片段联系阅读。

我还印发了一个《小说变形记》的材料,里面罗列了杜子春和白素贞的很多不同故事。杜子春正是为了看似最高的价值放弃一切的典范,可结合《宗教大法官》那一卷伊凡和阿辽沙的对话展开讨论。

穆旦的诗歌也很适合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结合阅读。穆旦有些诗歌的精神气质和陀氏很接近,,比如说《出发》。因为《卡拉马佐夫兄弟》,我们又把穆旦的诗歌好好读了一些。

……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的确陀氏是一个“一和万有的世界”,很多经典的话题和文本都可以和他产生联系。

(3)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为抓手,串起高中2年的阅读积累。

 我现在这个班是从高二分班后开始带的,只有少数的几个人是我高一教过的。高二的时候我带着他们读了《苏菲的世界》、《故事新编》、《彷徨》、《局外人》、《变形记》、《悲惨世界》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在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时候,我注意用一些固定的主题把这些作品贯通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高中的阅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荒诞”/“荒谬”/“荒唐”。(不同的译本翻译不同)

我们讨论到了这么一句话:“这个世界如果缺少荒唐,最后会沦为一片荒土。”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提到了加缪的《局外人》。她说,世界上所有荒唐的事情都是很真实的,看起来荒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是在上演着的。我说,荒谬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荒谬?我们高二的时候讨论过的,荒谬就是真实,高二学的东西在高三的讨论中终于显现它的作用了,我很惊喜。《红楼梦》中也有荒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两句诗前面才背过的,这里就可以拿来印证。

还有一组也问到了荒谬,但是他们多抄了一句:“荒唐是对这个世界极端不可或缺的,这个世界就是建立在荒唐之上的。”我请学生结合这句话来讨论讨论。我说,我之前的阅读其实一直在埋伏笔,要是一直认真阅读过来的同学,是能联系起来看的。有同学说:“荒唐不大符合我们日常的认知,但是它代表了我们生活中非常真实的东西。而我们平时却忽略了。荒唐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来表现世界。”这个世界什么是荒唐的呢?它存在就是荒唐的。这个世界怎么产生的是说不清的。这个终极之问也是荒谬的,这也是我们在高二的时候哲学课讲过的,学生大多数都想起来了。但是这些东西我们都习以为常。当你“不接受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就发现了这个世界的荒唐。为什么我们早上就一定要五点多起来呢?为什么感冒了还要来坚持上学?我们却只有在《变形记》中,主人公变成大甲虫还要去上班,我们才能感受到这个荒谬。

   4. 撰写小论文,并根据论文开展读书报告会。

小说全部阅读完了以后,我请学生就小说的一个主题写一篇小论文,1000字左右。

我在批改的过程中,沉浸在了学生对学生的见解之中。很多人都谈出了自己的见解,也丰富了我对小说的理解。

写完论文之后,我们开展了一次读书报告会。我本来准备两节课结束,可是学生的热情很高涨,写板书就写了一节课。而且,这次汇报一开始我是想让小组选代表上来发言的,但是到了最后几乎每个人都上来讲了,也是出乎我的预料的。因此最后读书报告会上了四节课。

墙上挂的四块小黑板都被学生抢过去了,用来写板书。这些小黑板平时都是用来写英语和数学的。但只这几天,我们被写满小说内容的板书包围着。

同学的读书报告,出乎意料的出现了反思的气质。有学生问,我们真的理解荒诞么?我们真的知道荒诞是什么么?还有学生说,虽然我们都说“要爱每一篇嫩叶”“爱每一个具体的人”,但这实际上是困难的。最后有学生说到了“面包”和“自由”选择,我们都感受到了这两者的选择并不像我们讨论小说的时候那么明确,我们可能要用自己的一生去验证。

 (五)学生的反应。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确比较难懂。有学生形容其为噩梦般的记忆,但是正是在这种看似痛苦的学习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眼界也得到了提高。其实小说并不是艰深到了难以卒读的地步,阅读需要跳出舒适区,痛苦的思考才会有丰硕的成果。最后学生的反应,印证了我的看法。

有几个细节让我感动:

在讨论第二卷的时候,有个学生和我说:“我仔仔细细的读完了第二卷,老师你要赔我30分钟写数学的时间。”当然这是玩笑话,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对这部小说的强烈喜爱。

在过程中,一直有学生向我推荐书籍。有人推荐尼采,有人推荐加缪,她们觉得加缪的《反抗者》和尼采的“上帝死了”的概念是可以和小说比较阅读的。

有不少学生抱怨小说难读的。但是他们一边抱怨,一边还是认真地读了下去。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生,总是和我说看不懂,但是经常在回答中能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非凡见解。

还有一个男生,因为读得比较痛苦,给《卡拉马佐夫兄弟》起了一个外号“卡狗”。这个称号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但是在最后的读书报告中,他结合《红楼梦》谈了《卡拉马佐夫兄弟》,非常精彩。他说:“一本著作必定是复杂的,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也是复杂的,我不知道我是喜欢它还是不喜欢它,这也是我的复杂性。”

学生有一个特点,常常无法看清自己的潜力。他们可能习惯了舒适的阅读,其实带着痛苦的阅读,更能激发人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回首,突然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比以前高了许多。

三.总结:

其实,第一流的作品是好懂的,最起码比第二流的作品好懂。真正的经典是会激发学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思辨尚奥,求索务高”。

我发现(当然不是规律),当我坚持带着学生阅读,在高考复习和经典阅读中游走的时候,学生成绩都还不错;当我有所妥协,放弃阅读而所谓的有针对性的复习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反而不如意。我认为高考和经典阅读不矛盾,在阅读经典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是被激活的,他们面对的不是死的试题,而是鲜活的,至今仍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伟大作品,在其中感悟思考,不也正是一种深刻的语文学习吗?这时候再辅以有技巧地做题,学生的成绩自然不会差。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结尾,阿辽沙说:“你们要知道,一个好的回忆,特别是儿童时代……是世界上最高尚,最强烈,最健康,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能把许多这类的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

但是,我们给了孩子们什么样美好回忆了?

在永无间歇考试和练习中的,在堆积如山的试题和资料之下,我们很容易沉进去,认为那就是所有的世界,并把它们变成孩子的全部世界。我们删改经典(有些还不是经典),把它们变成考题;我们截取经典,让它们成为资料的……我们呈现在儿童面前的是这样一个残缺不完整的世界,这对他们未来的会有什么样的影响?鲁迅说,肩负黑暗的闸门,放孩子过去。刘小枫说,肩负黑暗的闸门,常常自身也化作闸门的一部分。这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自身的写照?

我记得对我人生影响巨大的一些小说,都是在初高中读完的。初中读完的《复活》、《白痴》,高中读完的《堂吉诃德》、《巨人传》、《浮士德》、《尤利西斯》……,当时我并不全懂,当时我有一定程度是为了炫耀去读,但是日后我却不断发现它们对我的重要影响。而我们大部分人,只是欠一个理由去读,而只要去读,这些经典的伟大力量便会在人的身上扎根下来,在未来不知会以何种令人惊奇的方式,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对人发挥着它的巨大影响。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经典是这样一种著作,它永远不会完结它所要述说的东西。”

我们不只是面向高考,我们还是面向未来的,我们需要给予学生丰盈他们一生,“永远不会完结它所要述说的东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7,966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170评论 2 37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4,909评论 0 32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959评论 1 26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851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583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956评论 3 38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590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878评论 1 29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892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719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501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957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12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40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003评论 2 34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211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