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作品为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鲁迅《五猖会》
通读完鲁迅的《五猖会》这篇散文,再次领会到了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文章会直到现在读都不过时了。
这篇文章讲的主要内容是小时候的鲁迅想去看迎神赛会,一切都准备妥当后,却被父亲强制留住背诵《鉴略》,背完后兴致全无的事情。
文章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开始大量篇幅描绘和介绍迎神赛会。文中还引用了《陶庵梦忆》里关于豪奢至极的迎神赛会的描述,表达了鲁迅很想看一场繁盛些的赛会的向往和憧憬。
通过强烈对比和反差深刻揭露了落后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泯灭,家长只顾自己意愿和期待,忽略了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给幼小鲁迅的心灵造成了充满痛苦的回忆。
书背完了,五猖会也结束了,孩子期待落空是一种漫无边际的苦楚。
我可太知道背完《鉴略》再去看的五猖会有多无趣了,嗳气顺着食道反上来,像害了一场无人在意的喜。
通篇读完后,我脑海里浮现出来几个想法:“扫兴的父母多么令人窒息,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真的会贯穿一生”,“幸福需要勇于挣脱父母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成长”,“考学把人逼成了怪物,一生都在被扫兴父母的期待和自我愿望中裹挟着前进”等。
我又觉得那些想法太过于浮于表面了,鲁迅是何等思想深刻的人?
他批判的的深处是最底层的东西—吃人的封建教育制度,他要把自己化身为凌厉的刀刃,直接刺向教育弊病的要害。
文章中很多细节反应了鲁迅对封建制度强烈的批判态度。
比如他引用了“上海的旗袍”的典故:上海当时是北洋军阀孙传芳统治,他不喜欢女人穿旗袍,认为和男人穿长袍一样,是伤风败俗的事情,所以官方命令禁止。
鲁迅接着还讲了东关的两个最大的庙宇:
一个是“梅姑庙”,庙里供奉的梅姑生前是个贞烈的女子,她结完婚丈夫就死了,于是一直为丈夫守住贞洁。
死后梅姑变成了神仙。成神后她反倒爱上了一个姓金的有妇之夫,成了“小三”抢了别人丈夫。
世人非但不觉得梅姑这种做法有失礼教,还把她和金姓男子塑成一对少男少女供奉起来,两人都是一副眉开眼笑的模样。
另外一个大庙是“五猖庙”,是江南民间供奉的五郎神,就是五位凶神恶煞。
相传是五兄弟,身位后面还列着他们的五位太太,也没有见界限森严分开坐,这也是与殊于礼教有妨的。
这两个庙宇供奉的邪神本来是作为封建礼教的象征的,深究起来却成为了反礼教的代表了,过于辛辣讽刺了。
孙传芳的愚昧无知,梅姑的反抗之道,五通神的猖獗,鲁迅童年时的痛苦回忆让他把手中的笔最终化成了利刃,让他成为封建礼教的“送葬人”和敲响丧钟的人之一。
讲完东关的两个大庙后,接着就是讲当时作为爱玩的小孩子的鲁迅,在家里工人的悉心筹备下准备去看迎神赛会了。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笑着跳着,催大家快点把饭菜、茶椅和点心盒等搬到最晚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上了。
这时候,“忽然,工人的脸色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扫兴”的父亲出现了,他让鲁迅拿书过来背,背完了才能出去玩。
这让鲁迅似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没有什么法子,只能硬着头皮背着“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这像不像我们扫兴的父母们,好不容易等来寒暑假,却让我们去报各种特长班;好不容易找同学玩,却让先写完作业;好不容易考了98分,却问你为什么不是100分,剩下的2分扣在哪里......
鲁迅被父亲硬逼着背书都是科举在内的强大封建势力在作祟。
从前面文章我们得知鲁迅家道中落,已经从富裕家庭逐渐开始陷入了困顿。鲁迅的父亲为了重振家风,只能不断“鸡娃”,把希望都放在下一代人身上。
我们站在上帝视角已经得知,科举制度已经快要被淘汰了,鲁迅的父亲却并没有觉察到时代的变化,依然把科举考试作为振兴家族的唯一稻草,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一败涂地。
这样强制学习的效果如何呢?
鲁迅说这本背诵的书的内容他成年后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记了,完全忘却了,不留一点痕迹了。
更重要的是他像梦似的背完后,去看赛会的心情顿无了。
工人们都很高兴,而对于他来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了。
多么扫兴的父母,给幼小的鲁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另外,鲁迅的家算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书香门第了,7岁了他却只有一本启蒙书籍《鉴略》,是讲演绎历史的,上至盘古开天地,下至明代弘光帝时期。
我们知道知识的海洋是浩瀚如烟海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掌握着知识的定价权,他们规定士子们读固定书籍,比如四书五经和鲁迅的启蒙书籍《鉴略》等,企图愚民,便于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
如果只死读这些书籍,对成才是无益的,还好鲁迅后来留洋日本继续开拓了眼界。
最近,我听了一个民间故事叫做《活体糖人》,与鲁迅《五猖会》的讽刺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讲的是老苏一直做吹糖人生意,他的儿子小苏也继承了他的天赋,糖人做得是一绝,被很多人讨要。
本来这样小苏快快乐乐学做糖人可以幸福快乐地娶妻生子,度过一生的。
老苏却听了村里人苏麻子嚼舌根,他讽刺老苏一辈子做吹糖人没出息,赚不到什么钱,穷到老婆都跑了。
老苏一听面子挂不住了,他怕儿子重蹈覆辙,为了争口面子争口气,他就不让小苏做糖人了,逼迫小苏去上学将来考大学进城工作。
小苏是真热爱做糖人啊,但是老苏一见到他做糖人,就会把他揍一顿,小苏再也不敢做糖人了,只能老老实实好好学习。
小苏不擅长学习,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成绩都不好,连续考了六次高考都落榜了。
第六次考完试,小苏没有回家。
等了好几天,小苏出现在了村口,手里拿着一张破卫生纸,上面写着高考各科分数,嘴里大声呼喊着:“我考上了,我考上了。”
小苏第六次没有考上大学疯掉了。
为了治愈小苏的疯病,老苏在家里熬了一锅糖水,让小苏继续做糖人。
小苏却再也做不出以前那种惟妙惟肖的糖人了,而是用糖画画出了一张张清晰的试卷,上面还有题和答案。
突然有一天,老苏背着小苏出现在村口,嘴里喊着:“我儿子考中了,我儿子考中了。”
原来,小苏那张写着高考成绩的卫生纸掉进了糖水锅里,小苏跳进去打捞被做成了“活体糖人”,活活被糖水给烫死了。
老苏背着死去的儿子小苏也疯掉了。
最讽刺的是,小苏在学校里为了减压偷偷做的“糖人山水画”被同学拍成视频放到网上,有了2000多万的播放量,小苏的糖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省里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邀请小苏去省里的艺术馆工作。
可是,小苏已经再也见不到自己的辉煌人生了,他死了,父亲疯掉了,老苏家家破人亡了。
小苏被湮灭了自己的天赋热爱,被父亲逼迫着去学习那些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东西,最终人生活成了悲剧。
《活体糖人》恐怖的不是故事,而是人们脑袋是顽固不化的执念:“你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出路,你只有当上公务员考进编制才稳定.....”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机会的人不要瞎准备。
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了,那你努力还有什么意义?
高速路上,当所有车都在最右侧的快车道上的时候,高速路的快车道就变成了慢车道,而且明明限速120,还有一些车超速,这不发生交通事故是不可能的。
读了鲁迅的文章,我陷入了沉思:
1.作为家长要敏感地觉察到时代的变化,盲目内卷和攀比是不可取的;
2.家长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掘孩子的天赋热爱上,多去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有一技之长比考名校更重要;
3.启发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让他养成和保持对学习和兴趣和爱好,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以上这些才是孩子真正的人生快车道。
作者:陌小诺,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用文字思考人生,听风耳语,偶有顿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赚万贯钱,用有限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