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凤凰周刊发表一篇名为《中国式相亲价目表》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文中那些为儿女婚事操碎了心的大爷大妈们,在北京多处公园为自己的儿女物色合适的对象,在相亲简历上“赤裸裸”地表达了自己的高要求——对物质与社会地位的极端看中。像文中表明的那样:“门当户对是这里的铁律。在详细列出的相亲条件里,户籍、收入、房产、学历等硬性条件被格外看重。”
事实上门当户对没有什么错误,这一规律适用于我们人类生活社交的各个方面,比如所谓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圈子不就是由那些“门当户对”的人组成的么,只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群体对门当户对的理解和界定不一样罢了。学生时代,可能我蛮帅你蛮漂亮就是门当户对;成人阶段,可能我有房有车,你工作稳定就是门当户对;年老的时候,可能你喜欢跳广场舞,我喜欢看你跳广场舞就是门当户对。对于文艺青年来说,一个喜欢卡夫卡一个喜欢昆德拉就是门当户对;对于研究者来说,一个研究1+1=2一个研究A为什么不等于非A就是门当户对;对于权贵来说,一个是省长的儿子一个是副省长的女儿就是门当户对;对于贫民来说,男方家里有两间平房女方家境差没甚姿色就是门当户对。所以说门当户对这一规律一直存在,而且还将要永远存在。
从婚姻的角度来说,门当户对的双方结为一体,确实能够减少生活中的矛盾与摩擦,有利于生活和睦、家庭安稳,文中的大爷大妈都是经过生活磨砺的,他们是最现实的。他们都有着令人羡慕的物质基础,想找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家庭结成更加稳定的“经济联盟”,以此保卫自己的阶层利益,与其相信不稳定的感情和复杂的人性,他们更相信实实在在的抓在手里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地位,他们是最精明的。
当然如果仅从门当户对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个新闻真的没什么意思,所以它成为热点的原因并不在此,而是因为它再次触动了多数国民那根脆弱到开始衰弱的神经了,它涉及到了北京、户口、房价,而这些东西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阶级固化和社会不公。
因而,门当户对没什么好惊讶,阶级固化基本也是可预见时期内的历史进程,我们也会慢慢地习惯而不再惊讶。当然,婚姻既需要顺应门当户对的规律,也要考虑每个人需要什么样的门当户对,以现有的良好的经济条件为最高指标的门当户对给人带来稳定的生活是大概率事件,但也仅仅是大概率事件,仅仅是稳定的生活,面对不可控的婚姻和人生,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自我的坚强与智慧——任何把幸福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一劳永逸的想法都是痴人说梦。
本文系半撇私塾新媒体创意写作项目里程碑作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