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人一生,都败在了一个字:等。——大栗致自己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个女生之前财运不错,挣了一笔钱,让她生活得很不错。原本以为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普通生活水平,但是这个女生的崛起,让大家刮目相看。后来还变了味道,导致最后这个姑娘不仅不能暴露出财富,还要伪装成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姑娘,尽量往朴素里打扮,即便买了贵的衣服鞋子,都留着周末穿。然后大家关系才慢慢回暖。大家默认的是规则就是:我们是差不多水平的人,才能做朋友。
如果朋友过得太好,会嫉妒。但主动远离未免显得自己太小气,于是我们给出一个合理化的解释:对方比我过得好,比我有钱,那一定会先看不上我,那我只好被动远离。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什么想法?借用一句话,那就是圈子不同,何必相融。既然已经不在一个水平线了,何必刻意委屈自己,取悦别人。你的存在也不需要三姑六婆的认可。
更犀利的一个故事是一对夫妻和一头驴子的故事。
刚开始是妻骑着驴子,夫牵着驴,路人指指点点:像什么样子?这女人太不像话,居然让男人牵驴,妻听了,脸红了,和夫换个位置,这下夫骑驴,妻牵驴,没走几步,路人又开始指指点点:像什么样子?这男人太不像话,居然让女人牵驴,大男子主义。这下夫又脸红了,他们决定夫妻一起骑驴,两人骑着驴,又没走几步路,路人指指点点的更加厉害了:像什么样子?两个人骑这一头小毛驴,这分明是虐待动物。夫妻俩这下是彻底不知所措了,这也不行,那也不对,干脆,都不骑了,两人一起牵着驴走路。可结果呢?他们夫妻二人还是被路人指指点点:这两个人,明明有一头驴子,可谁也不骑,那你们养这牲口,干嘛用呢?夫妻二人,真恨不该牵着驴子到外面。
无论我们自己做什么都有被人当做谈资的可能,我们不是人民币,不能确保每个人都喜欢我们。
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这本书中提到,取悦症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认知型取悦症、习惯型取悦症、逃避型取悦症。这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心理机制。
认知型取悦症呢,就是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如果别人对我不好,那就是我自己不对。这种人永远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对别人的期望高,对自己也严苛,稍不如意就对自己生闷气,内疚自责。
而习惯型取悦症更带有一种强迫症,只有别人给予了认可,才能获得极大的心理快感。而这种快感又不是时刻都能得到,如果通过取悦他人就可以得到认可,那么取悦他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上瘾。
最后一种逃避型取悦症更倾向于不敢直面内心的恐惧,期望通过逃避,给自己营造心理舒适区。像鸵鸟一样,迟迟不肯解决。
上面两个案例中的表现都更倾向于前两种兼容,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来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既然取悦别人是不可取的,那么该如何改善这种陈年旧疴呢?
我们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调整心态:一、多强调自我意愿和需求;二、懂得并学会拒绝;三、内化自己的成就感。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主动去选择,只满足重要的人,并且这还不是必须的。然后学会迂回式拒绝,可以声东击西。最重要的是,只有自己有底气,才能真正学会不把别人对你的评价听在心里。
无论外界法则如何变迁,我自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