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墨生香,原创作品:禁止剽窃及转载,违者涉嫌侵犯版权。
离开故乡多年,可我总忘不了故乡的那口经历沧桑的老井。想起故乡的那口老井,又一次勾起我儿时的回忆,往事一次又一次的涌上心头……
故乡的那口老井,坐落于村子的半山腰。始建于七十年代,井深约三米,井直径约一米,用足足十几个水泥圈堆叠修建而成,井里常年长满青苔,养着几只红鲫鱼;井的旁边有一棵老槐树,槐树下面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村民没有条件打机井,更没有条件通自来水,而是全村一百多户人家的用水都依靠着那口老井,因此故乡的老井就成了所有村民的“生命之源”,寄托着所有村民对生活的希望。
老井的水质清澈,味道甘甜,水温冬暖夏凉。还记得小时候,村民打水的趣闻乐事吗?在那个炎热夏天的早晨,我在屋里睡觉,被父母说话的声音惊醒。父亲说:“家里水缸没水了,早上打水的人少,我去打点水回来。”母亲说:“好啊,你赶紧去吧,多打点水,把水缸填满,我也好煮饭,晚了村里打水的人多了,又得排队,水深就不好打了。”我从床上迅速地爬了起来,看着父亲正挑着扁担,扁担的两头一边系着一个空桶,大步朝老井的方向走去,看样子是要去打水。我悄悄地跟在父亲身后,一直来到打水的地方——古井旁。我看到父亲把桶放进井里,摇了摇,装满一桶水,放在井边,接着又装满另外一桶水,撑起扁担挑起满满当当的一担水往家走,直到几个来回把家里水缸装满。我还看到村民三三两两的来打水,他们有说有笑,一边把桶放进井口,按住水桶装满水放在地上,一边开心的在井旁边拉起了家常。谈论些村里的琐事,东家长西家短的,谁家稻谷今年收成好,谁家鱼塘今年又增收了,谁家女儿外出打工有出息,还寄钱回家给家里盖新房子了,谁家儿子读书拿奖学金,还出国留学了……,在我印象中,老井打水的村民总是络绎不绝,村民总爱在老井旁拉家常,人气极高,热闹非凡。
很多次,我站在井口,好奇地把头伸得老长老长,只为看看井中的那几条红鲫鱼。可好几次,我都看不到它们,也许是鲤鱼怕生,又或者鲤鱼藏匿在青草下面吧;而是我更加努力的伸头去看,终于看到了两三只红鲫鱼在井里欢快的游动,它们是那么自由自在,一会沉入水底,一会飘向水上,在水中畅快地游荡。在我看来,一井清水,也许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也是它梦中的天堂吧。我大力的拍了拍掌,吓走了鲫鱼,坐在井旁,摘来一个荷叶,包起井水细细品尝了起来,那滋味,可以说特别甘甜、清爽……。
“快点,冰西瓜,咱们在这里冰西瓜,等会就可以吃了。”我听到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转身一看,是村民沈伟强,他双手抱着着大西瓜,快速的向老井走来,身后他的儿子正拿着一个尼龙网袋。他儿子把网袋递给他,他把西瓜装进网袋里,再放进井口,又用塑料绳子把西瓜拴在井边。看到这一幕,我很惊讶,他们居然可以这样来冰西瓜。沈伟强和他儿子坐在井边,大约过了十五分钟,他们把网袋拉了上来,取出西瓜,拿出水果刀,准备切开西瓜开吃。看到这一幕,我口水直流,只能傻傻地站在旁边目睹这一切。“来,给、给你一块,刚冰好的新鲜西瓜。”沈伟强大声说道。“谢谢。”我一边道谢,一边接过西瓜精精有味地吃了起来。“真好吃,又冰又甜,不愧是井水冰冻西瓜。”我吃完那块西瓜,还不忘发表一下品尝西瓜的“获奖感言”。沈伟强说道:“嗯嗯,还行吧,总之,比不冰的西瓜好吃多了。”说完,他捡起地上的西瓜皮,用塑料袋装着,带着他儿子离开……
其实故乡古井的乐闻趣事,我觉得最难忘的事是三年一次的“淘井”。所谓的“淘井”,其实就是把井水抽干,把井里的泥巴、青苔、杂质……一一清除、清理干净。关于淘井,村里有个习俗和传说,传说每一口水井都住着一个“龙王”,淘井前要先祭拜“龙王”,也就是祭拜老井旁边的土地公公庙的水井菩萨,这谈不上迷信,是村里祖祖辈辈一直传承下来的,每次淘井都是如此。这不,三年一次的“淘井”就在九月二十号,村长在十九号就挨家挨户通知要提前储水准备,并通知所有村民二十号早上要来参加“淘井”仪式。二十号一大早,天气晴朗,微风徐徐,天蒙蒙亮,大约六点钟,村民们开始陆陆续续地赶来淘井,长长的队伍从井口一直排到了马路上,可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长的带领下,两台抽水机被同时放进井底,抽水机的管子被放在井口旁边的水沟里。根据习俗,村民们先是放了鞭炮、爆竹,然后上香、供餐食祭拜了“龙王”;然后启动了抽水机,将水源源不断地往外抽出。大约二个小时,井水被抽干涸,水井已经见底,我看到几个村民拿着楼梯爬到了井底,开始淘井,他们拿着瓢、铁锹、小铲子,先是把外溢的泥浆舀掉,然后开始清理井四周的泥巴、青苔、杂质,清理好了,上面的村民用绳子系着尼龙袋,一袋袋的拉着绳子运出来,就这样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才彻彻底底清理干净……
(未完待续,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