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企图在自我和他人之间游走时,抑或在两个不同自我之间徘徊时,同一个你会反映出不同的性质,你的心会游移不定,你的身体会无所适从。
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怂“的结构是上从下心,字典上的意思是鼓动别人和惊惧;既然是从自己的心,跟随自己的心去生活,为什么还要被翻译成惊惧退缩?面对这样的疑惑,甚至面对这样严谨的解释,显然是我理解偏颇。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勇敢一点,不论是做事情还是做出决定。我们也所希望自己果断一点,可以不再犹豫的湖面游荡,在雾起云绕中寻找一盏明灯。
怂就好比是你要做出一项决定,这项决定是直接与你的能力挂钩,但当你发现能力与这项决定不相吻合时,你会说“我不行“,”我还是在等等吧“之类的话,那什么时候行,”等等“的期限又是多长;再举一个例子,当你抱着试试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情,但你身边人认为这件事情毫无价值,那你会不会跟随他人的想法就此放弃这件事情,还是果敢一点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
那到底什么是“怂“?
就是按照处事的标准,将自己的心丢入大众的泥石流中,不管不顾。简单地说,也就是跟随别人,不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当然这也可以是为“合群“找的借口,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同时这也是一种没有主见的表现。而这时就会有人反驳这个观点:如果不顾自己单方面的计划想法,出于牺牲自己和纯碎意义上的奉献精神而去听从别人,比如父亲不顾自己冷果断将大衣脱下满足自己孩子温暖的需要,姐姐用自己辛辛苦苦攒下买首饰的钱用来满足弟弟买玩具的需要等等。由此可见,只有当自己不顾自己内心清醒冷静的意志,而去听从他人心中的负面想法时才是怂。是一种出卖自己的怂。
那到底什么是“怂“?
就是按照世俗的标准,或是按照深层意义上的理解,怂同样也是从了自己内心负面想法。这个负面想法可以是懒惰,也可以是怯懦。我之前有个朋友曾经跟我信誓旦旦说他要写一篇连载小说并登在自己的给公众号上,可却因为他的不坚持或是各种借口让他口中的“连载小说“成了空话。显然,我们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负面“代言从而给予自己的心不断地抚慰,次数多了,也就变成了”怂“。
长久下去,我们不仅成了别人口中的“怂包“,也成了自己心里的“怂包”。
以上两点,最后都是以违背自己理智清醒的头脑为前提,背叛坚持如一的心为终结。可见,一次的“从心”,可以骗过自己一时,但最后吃亏的还是你。
如果你觉得这样不好,那就从现在开始完善自己,从现在学着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始终如一的追随那份果敢而又充满暖色的心,相信他散发出的光芒会驱散别人负面的黑暗,也同样可以照亮你前方的路。
如果你觉得这样会丢了自己,那就从现在开始摘下黑纱,用自己的双眼去找寻自己。
天黑了,那盏写着“清醒热爱”四字的灯,将黑夜烫出了一个洞;
春天来了,那块写着“理智自我“四字的石块,将结了冰的湖面砸的”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