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龙门石窟
从龙门石窟回来很是有些日子了,写下这个题目也有些时候了,可是一直没能把这篇文章完成。一是最近生活和工作的琐碎忙碌,让自己不能完全安下心来;二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呈现自己内心的那份情感。
在去龙门石窟前,做了些功课,心里也有很多期待,毕竟那是些最远可以追溯到1900多年前的佛像和石窟,是历经了400多年,几十代人不间断的连续凿刻,才得已形成和留存后世的。
但是,当我走近旖旎的伊河,走近葱茏的龙门山、香山,走近那些在霏霏细雨下,依然静默不语的佛像和空荡荡的石窟时,内心还是被深深的震动了。
站在与石窟拱门连成一体,仿照河北赵州桥样式建成的龙门石桥上,远眺龙门两岸,香山、龙门山相望,伊水中流,简直就是一座天然的门阙,这也是“龙门”的由来。
在龙门石窟的奉先寺,看到面带祥和笑意,丰颐秀目,圆融和谐,安详自在的卢舍那大佛依然保存完好时,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毁于塔利班战火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大的石刻佛像,在虔诚的佛教信徒心中,是永远佑护众生平安吉祥的佛菩萨,但是,真正保护这些佛像和人民安全的,还是要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盛的国力,和平安定的社会秩序。
龙门石窟的石像,因为刻凿年代久远,经历过上千年风霜雨雪的侵蚀,还经历过人为的盗凿与损毁,所以给人一种强烈的饱经沧桑的历史感。
仔细端详龙门石窟的这些石刻佛像,有的老成持重,有的温顺聪慧,有的幼拙智睿,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凶猛严厉,有的表情矜持,有的雍荣华贵,有的英武雄健,有的咄咄逼人……每尊石像都极富情态质感。
龙门石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书法艺木的宝库,有2800多个碑铭题记。龙门石窟的书法成就,曾经被康有为给予过极高的评价,魏碑的精华,初唐楷书典范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都在这里。
在龙门石窟东山(香山)的看经寺,看到有29尊传法罗汉,除了伽叶尊者的佛头被盗凿(工作人员告诉我说遭盗凿的佛头已经被加拿大政府归还),其余28尊传法罗汉,全部保存完好,我的内心感到异常欣喜。
龙门东山的香山寺与白居易的墓园——白园,一脉相连。16岁就写出成名佳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的号“香山居士”的由来,与他晚年常居于伊阙龙门的香山寺有关。白居易曾经用为好友元稹写墓志铭的“润笔费”,加上佛家弟子和居士们的捐赠,将当时破败不堪的香山寺修整一新,白居易死后就葬在了这里,可见“香山居士”对此地的中意。
现在我们看到的白园就是白居易的墓园,后人竖立的各种石碑,就排列在墓冢周围。立碑者即有香山居士的嫡系后裔,也有日本的仰慕者。因为白居易的作品曾经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文人和日本文坛的文风,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日本人喜欢白居易的诗赋。
在香山寺,还有一座建在寺中的蒋宋别墅,不知道笃信基督教的基督徒宋美龄,当年在此下榻时内心是何等感受。
香山寺的蒋宋别墅与南京的美龄宫,在房间布局和家具陈设上,有很大相似之处。
千年之久的庙宇中,出现了现代之建筑,我竟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违和,反倒有种历史延绵不绝,一脉相承的触动。
不知不觉中竟收到了游客中心打来的催促归还电子导游讲解器的电话,看看周围已经渐渐稀疏的游人,我这才意识到天色真的不早了,好在景区管理员非常善解人意,很是理解我远路而来,迟归迟还的心情。
在去停车场的路上,看到景区的旅游标示牌上显示:距离停车场还有1.5公里的路程。外子担心我的膝盖,建议乘电瓶车,因为我们已经整整走了将近7个小时。我抬头看到了不远处的龙门石桥,于是决定用双脚去丈量那石桥的宽阔与厚重。
回头望向渐行渐远的龙门山、香山,望向风光秀丽、水波旖旎的伊河,望向承载了中华民族佛教和人文历史的龙门石窟,这里不仅有见证过远去的江山和岁月的历史,这里还有万木葱茏,伊水潺潺的风景。
龙门石窟,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之一,世界级的文化遗产,兼具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虽然经历过上千年的自然侵蚀风化,也经历过后世人为的盗凿损毁,但是,龙门石窟依然璀璨夺目,依然灿烂辉煌。
龙门石窟,旅行时一定不要错过的地方。
后记:
我望向在我身后逐渐远去的龙门石窟、龙门山、香山、伊河,还有那早已远去的历史,乘电梯来到地下停车场,看着空旷的停车场里只剩下了几辆车,瞬间回到了充满烟火气的安稳现实:晚饭去吃川菜。
回来实在是太久了!时过境迁,写的时候感觉又游历了一次龙门石窟,幸好有拍下的海量照片和“度娘”相助。
后附: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