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是一篇拖稿很久很久的文章,久到已经成为我的一个负担。因为承诺了要写,但是一直没有动笔,以至于都不敢在当时活动的群里说话了,因为一说话,就意识到,我还“欠”着一篇文章。
终于决定不能内耗下去了,秉承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糊弄一篇总结吧!
【缘起】
私董会进入中国以来,变得越来越平民化,似乎不再是企业家的专属。同时也有很多人在乱用这个词语,随便开个会,搞个沙龙,都可以叫私董会。
拆书学院梦想赋能班项目里也加入了私董会的环节,很多伙伴们表示这是整个项目中最有收获的工作坊。拆书帮也在《拆书家成长手册》之上,发布了私董会练级手册。虽然我是第一个练完这本手册的拆书家,也带过很多场私董会,但是因为一直是把私董会“平民化”的使用,所以一直想了解一下真正企业家的私董会和我接触的私董会的区别在哪里。
去年12月份参加了IAF的一次沙龙,在沙龙上认识了曾经在领教工坊工作的刘纯杰老师,当时就两眼放光。领教工坊是最早把私董会引入中国的组织,他们服务于身价在几十亿的民营企业家们,主要的服务形式就是私董会。更主要的是,拆书帮跟领教工坊颇有渊源,早在15年,领教工坊和拆书帮合作过拆EMBA项目,领教工坊的两位联合创始人肖知兴教授和朱小斌教授都曾经作为嘉宾来拆书帮年会分享过。
但是因为我一直有“大人物交流恐惧症”,一直等到2月份,我才向刘老师发出了邀请,没想要刘老师一下子就同意了。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私董会体验沙龙。
【作为sponsor】
实际上我并不能称为真正的sponsor,sponsor应该是每位报名的伙伴。但是因为我是发起人,并且我对报名的每一位伙伴都很熟悉,所以就代表sponsor来跟主持人对话。
这两次的对话我觉得很震撼。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点,主持人用心程度让人发指。其实之前学习行动学习工作坊的设计也有一个433原则,前期准备占40%,工作坊30%,后期跟进30%。即便有这个意识,真正体会到这个访谈,还是挺震撼的。除了跟我的两次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主持人还跟每一位参加私董会的伙伴都打电话沟通了一遍。
Anson以前问我:引导师什么时候开始建设场域?我说,到现场的第一刻。他说:也许是你认识sponsor的第一刻,也可能更早。我忽然间有一点点儿理解了。
第二点,比较震撼的地方是画关系图。以前老听说,主持人要关注现场的能量,参与人的状态。我那时候总觉得,这些个东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我是感知能力很强的人,那我自然就做的好一些;如果恰巧像我这样感觉比较“迟钝”的人,就只能歇菜了。但是,实际上很多功夫是前边就要下足的,而不是全靠天赋活着。通过提前知道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能更有把握感受这个能量。
【工作坊流程】
私董会的基本流程如下
其中细节上有3点的处理,让我很受启发。
第一,增加了专家的角色。之前我接触的私董会,就是完全靠私董们向案主提问,由案主自己通过回答问题找答案,这一次增加了一个专家的角色。专家在中间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环节都不发言,只在最后才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专家需要在案主的主题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和研究,这次我们案主讨论的是组织效能方面的问题,还好有蒋老师(我们分舵岁数最大、职位最高的人)在,担任了我们的专家角色。
第二,针对私董们提出的问题。在第一轮,案主不需要都回答,只需要挑选她认为对自己最有启发的3个问题进行回答就好。第二轮,是每个问题都回答。这个设计我觉得很妙。
做过很多次大众场次的私董会。因为私董们在最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提出没有预设、有洞察力、可以帮助到案主的问题,导致一来影响案主的状态;二来回答的很多内容是重复的。采用选择最优的3个问题,可以给不会提问的案主做了示范,会议更高效,案主体验感也好。
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的一个潜在假设被打破了,平等心不等于让每个人都发言,收获和启发才是对引导中的每个人负责。
第三,刘老师还提到,在真正的商业私董会的环境,会先让私董们接受大概2天的关于如何提问的培训,才是真正的私董会的环节。
这也是我觉得我最一开始学引导的时候遇到的坑,比如引导是保持中立,是没有内容的输入,是以工具为中心的~~~,其实现在发现真正在做交付的时候,是以达成学员的目标为中心的整体解决方案的交付。
在整个的交付过程中,如果学员的状态还没达到,是可以作为培训师,进行一些内容的输入,比如这里的关于提问力的培训。在私董会的过程中是以引导师中立的态度进行带领,结束了之后,仍然可以以顾问或者咨询师的身份给到一些意见和建议的。总之,不能因为学习了引导,就想用这把锤子去钉所有的钉子。
【修炼引导者的状态】
最后工作坊总结的环节,因为我徒露露的一个问题,让我想到很好的一句话,来总结我要修炼的引导者的状态:
You decide it,you deserve it,I get it. (也不知道语法有没有错,都不重要)
露露的问题是:难道案主最后通过回答我们的问题,想到的自己真正的问题,一定就是对的吗?万一不对怎么办?
这个问题背后是,我想到了案主背后的问题,但是案主最后呈现出来的和我想的不一样,那么到底谁对?
其实...问题哪有什么绝对的标准,对与错呢?这个问题是案主的,案主自己决定是不是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出来的结果也是她自己承担,如此下来,只要她觉得对,那么就是现阶段最好的,可能过一阶段,她又有不同的感悟。
作为引导师,作为私董,能陪案主走这一程,就够了。
如果我是引导师,那么我可能会对案主说:You decide it,you deserve it,I get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