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怎么认真读过书的人,在坚持读了一段或读了几本喜欢的书之后,会发觉自己好像真的有所改变,思想观念也有了些许不同,但要具体说,又说不出是什么感觉。过了一阵,就又恢复了原状,这样循环往复几次,有些人就会得出结论:唉,读书也没什么用,只能当个爱好,陶冶一下情操吧!
也有一些人,一直在坚持读书,可是各个作者不同的观点在脑海中交战,婆说婆有理,妈说妈有理,到最后,自己无法分辨,只能心累道:你们都有理,算我输。至此放弃了对书中经验的信任。
上面这两种情况,都是读书初期经常遇到的问题,但遇到这些问题,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他证明你在思考,而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别放弃,因为你正在进阶的关键点。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赛在其著作《教育论》智育中,提到教育孩子的过程:
起初是“不准确”的引导教育;
这个不准确的定义很简单——对事物认知较为模糊,不够明确。例如孩子学习语言,初期他对语言的认知,是通过和父母对话,以及对身边事物的了解,从而对语言有了基本应用,这个应用相当简单,只停留在会说,可以对话阶段,他不知道语言接下来还可以干什么,他不知道语言通过训练,可以化成文字去写作,可以锤炼声调去主持。
读书初期也是一样,我们最开始喜欢上读书,可能是因为一个故事,一个人,一次想要改变自己的决定。这个时期,我们就像孩子一样,牙牙学语,看到什么都想认识一下。
但到了后期,你已经有了一定量阅读积累,已知道书籍浩渺如烟,知识无穷无尽,学科纷繁复杂。如果还停在泛认知阶段,很可能会陷入混乱的知识潮水中,随波起伏,不能靠岸。
这时,你要勇敢一点,逃离舒适区,转变身份,让自己从一个拾贝者变成珍珠工人,找到一根红线,把纷杂的知识珍珠串联起来,变成美丽的项链。
而要串出项链,必然得先抓住线头——提出一个有效问题;一个有效问题,是一根绝佳引线,可以把散落的宝贝,组合为有机的艺术品。
怎样提出一个有效问题,促进读书系统化,有一个简单的判定标准;知乎心理学大神采铜在《深度学习的艺术》中说得好:不要问判断式问题,要问开放式问题。
例如你问:陶渊明是不是一个好的田园诗人?这个问题就处在了好与坏的封闭状态下,得到的结论往往过于单一,不具备发展性。
如果你问:我该如何实现自我提升?那这个问题,就可以往下延伸出无数结构和改进方法——我该从哪方面着手?要阅读哪一类的书?着手以后,该如何安排计划,推进任务?时间限制到什么时候,结果怎样等等。
问出的问题,最好是你本人真的非常感兴趣,或者与自身心智成长有实际关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坚持探索下去的动力。
在探索过程中,会不断滋生出新问题,这时,你要学会分辨问题的轻重缓急。如果对你的主干问题有推进和补益,那就要去重点了解一下,如果离你的主干或实际太远,那就先放一放,真的有兴趣,可以留到以后做一个扩展阅读。
好的问题,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你到达彼岸。而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也会逐渐发现,自己要攻克的,不但是这个问题本身,还有生活习惯。你要学会规划时间,推进计划,安排阅读什么书,要在什么时候结束,读完之后,怎么操练运用知识等等。
一系列工作做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竟然也大为改变,连日常事务也变得高效洒脱起来。
文末再赠送一段知乎大神对于问题和学习的精辟论述:
一位优秀的深度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被问题所困扰和折磨,同时开启之后的求知之路。——采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