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人生风格
我们应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观察每个人的人生风格。身为心理学家的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分析个体人生风格与既有环境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因为心会随境而转。处于顺境的人,旁人很难看清楚他的人生风格,但是一旦他进入了全然陌生的新环境,肯定会面临困难,这时人生风格就会清楚显明。
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是各个遭遇困难的个案,设法找出他们有难时会做出什么不同于平常的行为,展现出哪一些特质?就像之前提到过的:人生风格是一个统一体,而形塑人生风格的正是人们早年生活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为了特定目标所做的努力。
我们已经知道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对困境时会惴惴不安,因而萌生出自卑感或者饱受自卑情结之苦。但我们也很清楚人类无法长期什么都不做,只是咬牙忍受痛苦而已。自卑感会驱使我们有所行动,立下目标,长久以来,个体心理学将这种为了达到人生目标的一致性行动,称为人生规划。但这个词汇有时会误导学生,现在统一改为人生风格。
在检视一个人的人生风格时,我们可以利用正常人的人生风格作为衡量基准,将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当做标准,据此衡量与正常人不同的异类。
有一点必须厘清:个体心理学进行这类研究时并不会把人加以分类。我们不会去想某个人属于哪一类,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风格。如果真要分类,也仅是将类别当一种智性工具,目的在于更了解个体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假设有一种智性分类法,将人分为数种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的特殊性以作出更准确的判断。然而当我们这么做时,并不会只使用同一种分类,而是会用最能凸显特别相似性的分类,人们向来认真看待所谓的类型和分类,一旦把某个人归为某一类就很难再将他纳入其他类别了。
假如当我们说a先生属于社会调适不良类型时,指的是他过着贫乏枯燥的人生的社会,丝毫不感兴趣。这是分类法的一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但请再仔细考虑一下:如果A先生对社会的兴趣都集中在视觉方面。再假设有一位B先生,他对社会的兴趣几乎都以口语为主,两相对照下来A和B两人大不相同,但都算是社会适应不良的人,都很难与身边的人建立关系。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类型,只是一种权宜的抽象概念。类型分类法很可能变成引发混淆的源头。
再来看正常人,正常人是我们用来衡量异类的标准,正常人是指的生活在社会里的个体,或者调适得宜的生活模式,不论他们有无意愿,社会都会因为正常人的努力而获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常人还具备足够的精力和勇气能够积极面对问题和困难。
想彻底了解一个人的未来,就必须先了解他的人生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