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论语收录的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用白话翻译一下就是:学习又能经常学以致用,不挺开心的嘛?朋友从远道而来,阔别重逢,不挺快乐的嘛?别人不了解你但你也不生气,这不就很有君子风范嘛?
在我看来,这句话意味深长,启发甚大。
首先,我们来进一步理解这句话的语境与语义。文言文有一个特点,言简意赅,因此必须要搞清楚每个关键词的真实含义,而不能用现代人的语境来望文生义,这非常重要。
第一句的关键词有三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什么是学?
在春秋年代,孔子在说“学”的时候究竟在说什么?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不是指今天的那种应试教育的学习,当时也没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等等专业学科来学习,那时候是务农为主的农业社会,也不可能是让学生去学习耕田种地。可供学习的四书五经也还没诞生,也不可能去学习百家争鸣的诸子学说,那孔子的“学”究竟是学什么?
答案就是学做人,即处世之道。人活在这个世界里,活在这个社会里,应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活法?拥有正确活法的人,才是那时候第一等重要的事,才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哪怕他没有读过书,上过学,但他的一言一行也符合处世之道的话,依然会被认为是一个有道德有品行的人。
什么是习?
习,不是指现在所说的复习或温习。学到了东西是肯定要复习的,但复习何来快乐?正确理解应该是练习的习,是实践的意思。唯有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会拥有内心的喜悦。践行正确的处世之道,可以看到自己在改变,看到周围的人与事因为自己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才会有喜悦。
什么是说?
说,通悦,喜悦之情,是一种怡然自得,心领神会的喜悦。
第二句的关键词有两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现在说的“朋友”很宽泛,只见过一面加了微信好友都可以叫朋友,或者一直都在网络上聊天的网友也叫朋友,出来胡吃海喝的猪朋狗友也叫朋友。那孔子眼中,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自然就是志同道合、同门师道的同学,才是真正的朋友。
这样的朋友远道而来,阔别重逢,那我们内心自然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们可以对话,可以交流,可以切磋,可以互相分享,拓宽眼界,打开视野,实现精神上的共同进步。
在这句话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君子的魅力。德不孤,必有邻。因为君子的品行与道德,所以才会有远方远道而来的朋友,不管是慕名而来的新朋友,还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必定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好朋友。君子不是孤独的,而是有朋友的。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孔子对友谊的态度。充满一种发自内心的好客与热情,要真诚开心地款待你的朋友,而不是臭脸一副或社恐地关起门来,而是笑脸相应,尽地主之谊。
如果说前面的悦是怡然自得的会心一笑,这里的乐是喜形于色的开怀大笑。
第三句话的关键词有三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所谓的人不知,其内涵也丰富。我们都渴望被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但世事难料,古代多少怀才不遇的才子,连流芳百世的苏东坡也是被多次被贬远方,或者是明明顶天立地,却被人当作是罪人的知识分子。在公司里,你为别人背锅了,挨了一通骂,也是“人不知”。创业时,你承受着更多无法言说的委屈,可能连你的爱人也无法理解,这也是“人不知”。
处于“人不知”的状态时,我们很容易会抱怨,怨天尤人。所以就能做到不抱怨、不生闷气,这真的是君子的最佳体现。我们继续来深究一层,为什么君子可以不生气?因为君子有自己的内在价值体系,就像一张弄脏了的一百元还是价值一百元,君子也清楚认识到“清者自清”。
这三句话分开看已经很有道理了,而放在一起去整体理解,究竟孔子想表达什么了?
我认为,孔子想表达的就是:做君子,就要做一个快乐的君子,而不是做一个严肃木讷、不近人情的道德先生。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健康的、活泼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是现在太多人对孔子有误解,对君子有误解,对儒家的生活态度有误解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