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学习的民族。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关于劝学的诗文,俯拾即是。
一、内容特色。
一是读书明理,读书成才。唐代孟郊《劝学》诗云:“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宋代《三字经》说:“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都告诉人们,小时候努力学习,长大了才能掌握道理,有所作为。
二是珍惜光阴,努力读书。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颜真卿《劝学诗》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朱熹劝学诗《偶成》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汉·刘向《说苑·建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都告诉人们,珍惜时间对于读书的重要性。
二、艺术特色。
一是比喻。比喻具有形象的特点。以比喻说理,让人易于理解,印象深刻。《长歌行》以不复西归的“百川”比喻少壮时光,让人深感年轻岁月的宝贵,从而更加珍惜少年岁月,努力学习。《三字经》以玉比人,说人只有像玉那样经过雕琢,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让人很容易就接受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只有学习,才能有用。
二是对比。刘向《说苑·建本》把“少而好学、壮而好学、老而好学”三者进行了对比,告诉人们,虽然每个年龄段学习都是有好处的,但老而好学,毕竟不如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颜真卿《劝学诗》把黑发与白发进行对比,朱熹《偶成》把“少年易老”与“学难成”对比。这些对比,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珍惜光阴对于学习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