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职场这些年,除了卯足劲儿考研究生的那年以外,2016年是我读书数量最多的一年。
其实,数量应该不是一个好的衡量标准。
或者这么讲,2016年是我读书劲头和动力最足的一年。
原因无他,我再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或者再次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小时候读书,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人生最幸福的阶段。上学之余,其实还有很多时间可以看课外书。
小时候说的读书,与上学划上等号。这个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加上三年高中,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甚至更往上。
那时候的读书,总是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味道。
读书是规矩,是出路,大家都是一条道走下去的。
除非有人中途辍学了。不然,读好读坏,总是要一年升上一级,读下去。
小学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位叫刘丽的同学,她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几乎每次考试都不及格。
她的个子比同龄人高处一头,头发还有自然卷。
鼻子下面经常挂着鼻涕。她的妈妈是学校里的老师。
她很爱读书,也非常用功,成绩就是不好。
不惭愧地说,那时候,我是个小学霸。其实,小学时期的学霸没多少含金量。
她妈妈还让她多跟我玩,还问我一些问题。
老师都无能为力,我更是没办法。
后来,我猜她可能有些轻微智力障碍吧。
小学升初中也是要考试的,她成绩没有过关。
然后,她就辍学了。我想,到现在,她的学历依然是小学文化吧。
这是如今,应该也算是非常少的个例了。
这是一个读书失败的例子。
那时候家庭作业可不多。写完了就全是自由时间。随便读课外书。由着性子,信马由缰。
我坐在西厢房里,翻看爷爷满柜子的书,抱着一本就读起来。直到天嚓嚓黑,直到他们满院子喊我吃完饭。
想想,那是一段多么自由、惬意又完美的时光啊。
工作后,就不同了。
工作后,读书是件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好的事。
人说,你的样子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想修炼自身,想提升能力,想扩宽思维,于是重新燃起读书的渴望。
总是无意发觉自己的浅薄。于是,又找到发奋读书的动力了。
1.工作了,再忙碌也添补不了思想上的空虚。
职场上朝九晚五的忙碌。
越忙越空虚,身体和头脑的疲累,需要一项爱好的有力支撑。
有人选择动起来,健身、跑步都成为选项。
有人选择安静下来,读书、看剧成为首选。
看剧好像太直接了,被动接受得多,不需要太多思考。
阖卷后,带来的思考空间,阅读时候脑补上的画面感,都是读书的极大乐趣。
2.言传不如身教,给孩子树立榜样。
这点算是附加功能。试想,在书房里,你和孩子相对而坐,孩子在认真地写作业,你在旁边安静地读书。
这与你一边呵斥孩子好好做作业,一边兀自快乐地刷朋友圈的画风完全不在一个层级,好吗。
3.最直观学习别人的思想,旁观别人的生活,觊觎别人的生活。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跟一位智者在对话。
纵然隔着千山万水、纵然隔着百年千年,读到会心一笑时,总有一种与古人先贤莫逆于心的戚戚然。
读今天大咖的书也一样,数十载苦读凝结出的智慧,我们花了几十块钱书费就可以搬回家,尽情品读。真是赚大发了。
吸收大师们苦心孤诣写下的思想精髓,旁观成功人士的励志经历、随旅游大师周游列国,觊觎明星光鲜生活背后的日常……
不亦快哉!
写作真是一种神奇的表达方式。大脑分泌出来的内容,思想有多丰富,表达就有多精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着别人写作迸发出的耀眼火花。心里着实羡慕。
于是,读下去,读下去。欣欣然地独自欢喜。
读书的乐趣至此,偷着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