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当代艺术馆创意总监陆蓉之说,“创作者所选用的媒介决定了她们创造的途径”。而创造途径的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策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来打造一个场景让观者沉浸于此的空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每每展出中国古代的艺术品时,总是会大煞苦心的去营造一个中国风的场景,来更好的烘托展品。当观者走出去时外面的光亮喧嚣会让你觉得,哦,里面是另一个世界。
假设我们去罗浮宫,把《蒙娜丽莎》的真迹盗出来放在你家客厅挂起来,请问:好看么?不好看。因为你家客厅能媲美罗浮宫的可能性为零。
一开始看一些艺术展的时候,有些“艺术品”就是让你看不懂,都是在不断的看展看多之后渐渐揣摩出:这件作品为什么被值得展出?是那种“刺痛灵魂”的感觉?还是觉得跟心情共鸣的感慨?。而渐渐的接受了此展品所代表的“味道”,然后,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发现去看各种各样类型的展览。
你去一些展馆,会惊讶于整个空间是那么的空灵和精致,一方面是策展方的努力,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你暂时生活在一个没有美感的世界,看看现在路上或地铁里的中年人们,很多人穿的也不时尚也不现代,也许是早晨市场买的外套、也许是路边或大卖场的特价品、甚至可能是名牌但老派的款式。虽然偶尔会看到一些人穿的很好看很有品味,但主流来说只能算是小众,其结果就是主流美感的低标准会构成这社会的普遍模样。所以当你进入到一个别致的空间时,你会恍惚。
这就牵扯到审美,美感怎么培养,就是需要见多识广,原来我们身边亲近的并不具有美感。
在松山文创园看日本nendo工作室的工业设计展时,我按照导览手册的引导和具体展品的介绍一个一个的全部看完。刚开始看了展品后觉得不就那样没什么特殊的嘛,有的还看不懂是什么东西,可是一翻开导览册上的介绍觉得眼前一亮、匠心独具,会惊叹原来设计师注入了很多的思考在产品上面。看到一套用大理石做的边桌,会奇怪大理石做地砖就够了做家具那不是很笨重么。你以为这些设计师没考虑到么。“大理石的特征‘重量’被视为负面因素,但我们反向操作,积极活用‘重量’,促成了一边倾倒的桌子面世。因为脚部的重量使得桌体极为安定,同时因为视觉效果的不安定性,更带来了某种意味的‘轻快’,为大理石带来新的风貌”。读完这段再看那个桌子,我靠,那桌子真牛逼啊!所以之后我就像个安分的小学生那样一个个仔细的去看,生怕错过一些动人的细节。要是以前的我,这拍一张那拍一张就算看过展了,其实不是。包括这次的nendo展的空间布置、展品的布置你没有看导览手册一开始不会明白,越看越奇怪,这是哪对哪啊,只要仔细的去看手册就像得到答案一样,哦,我该这么走才能看到这个。设计引导并不是傻瓜式的,需要用心参与进来感受这样的用心。否则你就那个这拍一个那拍一个的人。
综述下我眼中的策展,包含这三个方面:沉浸式的场景、美感的培养、兼具知识(看完之后懂了以前不知道的事)。当然这是个看客的视界,有这么一句话,像作家一样去阅读,我希望以后我能像策展人那样去看展。
2016.9
(后记:这是上学期在策展课上交的作业,却全部把我当时能够感知到的关于展览方面的心得,老实的写下来,半年过去了,现在看这篇文章,我依然会把最后的三点当做我看展览的准则,并且下篇文章我会深入的谈这些。现在在台湾交换学习,台湾文创或者展览方面的资源真的太丰富了!大小的展览都有,内容无所不包,科技、文化、设计、艺术等,但最多的还是艺术方面的展。有几位不同的老师说过相似的观点,从生活中、展览中、逛街中去学习设计,去学衣食住行,现在有点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