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一天,儿子的语文作业是写作文。吃完饭,我催他赶紧开工,他说没事儿,课堂上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还剩两句话就写完了。我让他把作文拿给我看。题目是“美丽的秋天”,接下来我看到了不少美好的描绘,比如柿子树上挂起了小灯笼,比如小朋友们在田野上欢快地放风筝,比如人们在田里收割稻子,还有花园里的菊花绽放等等,一副清新优美的秋日图画跃然纸上。
儿子轻松地看着我,好像得意地说:怎么样,看我写的还不错吧!
我想了又想,忍了又忍,终于还是没忍住,一边“哈哈”大笑一边故意用很夸张的语气说:“我的天哪!你见过柿子树吗?你见过割稻子吗?”
他突然愣了一下,但随即又很不服气地说:“老师说的!”
我当然知道是老师说的,看第一眼就知道是老师说的,因为我小时候写作文老师也是这样说的。可是,我又不能在他面前说老师的不是。于是我跟他说:“老师是这样说了,她只是给大家一些提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写秋天,可能别的小朋友见过柿子树见过收割稻子,那他就可以这样写。你又没见过,怎么写的出来呢?你要写自己知道的东西!”
儿子马上皱起了眉头对我怒目相向,鼻孔开始噌噌冒烟,因为照我这么一说,作文岂不是要推倒重来,那对他来说简直无法容忍。这时,我马上拿出手机,打开老师当天发来的作业短信给他看,上面是这样写的:根据习作要求修改并重抄作文(态度是认真修改,不厌其烦)。儿子看完,气焰一下被打压下去一半,脾气顿时收敛了很多。所以说,老师的话一定要用在刀刃上。
任务明确了,态度的问题也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要讨论到底怎么写。我提醒他想一想自己对于秋天的感受,比如说天气变凉了,早上出门上学的时候都要多带件外套,回到家也不用开空调了。这么说可能有人觉得简直是废话,可是我们是在广州,经过了几个月的酷暑,突然吹来了代表秋天的凉风,“终于不用开空调了”简直就是发自心底的一声快意的呐喊。所以,我希望他写出的就是他自己亲身感受得到的广州的秋天,而不是广义上用来区分四季的那个“秋天”。
我跟他说我的思路就是这样的,写就要尽量去写自己知道的有亲身感受的事情,然后让他自己再去找找其他的点。他想了想说,秋天不下雨了。我一听,觉得不错,生活在广州的人都知道刚刚过去的雨季有多烦。受到了鼓舞之后,他兴奋起来,思路也越来越开阔,又想到了其他几个点,然后马上坐下来奋笔疾书,一气呵成。
最后,写完的作文大概是这样的:秋天天气凉了,放学坐在爸爸的电动车上,吹着凉爽的秋风,看着路边的野花,心情很舒畅;秋天不下雨了,再也不用就算穿着雨衣也会被淋湿,也不用担心鞋子湿透;秋天常常和爸爸去学校操场上放风筝,还回忆了有一次差点儿把风筝放到对面楼顶上;秋天是柚子的季节,柚子好吃又下火;最高兴的是秋天可以换上秋装校服,他觉得自己穿秋装校服最帅!
看完了之后,我虽然觉得在细节描写和措辞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但能写成这样已经可以了,不想再占用他过多的时间,于是说OK了,并好好赞赏了一番。他很高兴,很有成就感的样子,之前重写作文带来的不爽早就烟消云散。而我,也好像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一般舒了口气,放松下来。
他把作文本装好,一边掏其他的作业出来写一边问我:“妈,你觉得老师这次会给我打三颗星吗?”
听到这个问题,我一下愣住了。
没错,写作不是写作者个人的事,而是从头到尾都要考虑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而儿子作文的最重要读者加评判者是他的老师,并不是我,这么写老师到底怎么看,我心里还真没底。上次他们的作文是写一个自己最熟悉的人,儿子的作文得了最高分三颗星,据说还被老师复印下来贴到了教室后墙上,我很明白他对于这种荣誉的渴望。不过,上次在没给他做任何额外指导的情况下,他能写得那么出彩不正是因为那全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吗?所以,这次也是遵循同样的原则,应该没有问题吧!
想到这里,我跟他说:“有可能三颗星吧!至少两颗星!”
他听了,表示很满意,觉得自己花那么多时间重写总算是没白费,然后高高兴兴做其他作业去了。而我,还真的为自己夸下的海口忐忑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他早就把作文的事忘了,可我却每天操心着他的作文成绩,偷偷翻他的书包看作文有没有发下来,好像在等我自己的成绩一样。
昨天晚上,终于看到了发下来的作文本。我假装无意拿出来翻了翻,看到两颗星,终于松了一口气。你知道吗,我真怕老师把他的作文狂扁一顿,那样我就不好交待了哦!
不过,我的忐忑中始终夹杂着小小的自信,觉得他这次不可能不过关,因为,我再怎么看,都觉得这么真实的作文哪里不好呢?
小时候,我的作文不算太差,偶尔还能成为范文被老师读,但是写作文却是最痛苦的体验。我们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无非就是多阅读,多看范文,多背范文,准备个小本子摘抄优美的句子,谁写的最通顺,用词最优美,引用名人名言或者诗词名句最多,谁就算写得最好。直到多年以后,某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你想想每天说的话里有多少是别人说过的,有多少是自己的话”,虽然他并不是针对我而说,但是那一刻我好像突然被人捶醒了,终于明白了当年写作文痛苦的根本原因,因为我写来写去都是别人说过的话,没有自己的感想,没有自己的体验,就算能够拼凑的华丽丽,整个过程也毫无快感可言。
我想起上周给我的学生布置的一个presentation,话题是怎样成为大学学霸(How to become a college curve wrecker)。共有三组做了演讲,前两组大同小异,无非是上网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些总结,比如要管理好时间,多阅读等等。而第三组却完全不同,他们先放了几张我们学校教室的图片,配上了各个教学楼自习室开放的时间表,然后是一张学校网站选课系统的截图,告诉大家有哪些有意思的好课可选,接着又放上一张图书馆的图片,告诉大家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最后还提到学校经常会有很好的讲座可以去听。瞬间,前两组就黯淡了下去,因为他们可能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大部分还是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而第三组貌似土掉渣,却是真正包含个人的思考在里面。两者思路的起点是截然不同的。我毫不掩饰地对第三组表示了膜拜。
所以,我不希望儿子也像我一样,像很多人一样,在本该睁大眼睛好好去打量去认识去感知这个世界的年纪,小小的脑袋早早的被别人的话占满,而没有给自己的思考留出多一点儿的空间,于是也就慢慢丧失了思考的习惯甚至能力。写作是一种培养思维习惯的过程,绝不是多背几篇范文就可以习得的。
可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并不是每次老师留的作文题目都是你见过经历过体验过的事,那怎么办呢?
昨天晚上,儿子一回家就开始跟自己较起劲来,说老师留了个作业,观察植物,写一篇日记,我们家不养花不养草,怎么写?的确,我们家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东西,我本身也是个植物盲,对很多花草树木都叫不上名字。难道上网查资料吗?我犹豫不决。倒是爸爸出了个好主意,说就写小区里的大王椰吧,站在我家阳台上就能看见。儿子也觉得可行,问我怎么写。我也不知道怎么写,就提醒他观察观察树有多高,树干什么形状等等,有点儿黔驴技穷的感觉。于是他就自己去写了。好在只是个日记,要求不高。写完之后拿给我看,一共写了四句话,其中有一句是“树叶好像一片片很大很大的羽毛”,我顿时觉得很惊艳。
所以,虽然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愿意给他机会,鼓励他表达个人的想法,不偷懒,就算一时的结果不是最好的,我始终相信这会让他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