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余映潮,我的积累八法

我有非常好的“积累”的意识与习惯。

也许,我的坚持许多年而毫不懈怠的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沉淀到一个点上,那就是“积累”。

我把工作中的许多方面都与“积累”紧密地联系起来。

有一个例子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在没有使用电脑写作之前的10年,我的论文手稿有两尺多高,它们全是复写之后保留下来的,一张一张,日积月累。

还有一个例子也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从1997年开始学习讲课到现在,我的每个课是第多少个课,它在什么地方首讲,讲了多少次,教案变化的情况如何,在我的电脑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凡是我讲过课的地方,我都会用一张PPT,进行一次“活动纪要”,以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重复。

对于“积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我曾经进行过这样的阐释:

一个人有了毅力,就能勤奋,就能自信,就能坚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在喧闹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积累人生中的美丽。

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发展自己的基本要求是钻研教学,突破专题。

注重积累能让一位教师的个人水平“升值”。

越是有丰厚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研究与写作的思绪;没有积累就进行拓展,于生活于学问都是一句空话。

作为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入门处如果能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用于积累资料、提炼经验,可能于一生的教学研究都有好处。

用大海般丰厚的积累来显现自己的力量。

教学论文的写作最讲“积累”:勤于思考,勤于阅读,勤于笔记,勤于研讨,勤于动笔。

如果没有大量的学术资料的支撑,一般研究者的研究将行之不远。因为他不知道学术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知道别人的研究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我的积累之法,主要有如下八种。

一、订阅杂志

订阅杂志,就是坚持订阅与中学语文教研教学有关的专业杂志。

1977年以来,我一直订阅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上海的《语文学习》。

它们已经陪伴我30余年,刊载在上面的,已经有两万多篇文章。

加上其它一些报刊,我的身边有十几万篇文献资料可供查询。

可谓取之不尽。(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我的一生的语文教学事业,饱受它们的润泽。

它们构成了极其精致美好的资料的仓库,永远一声不响,永远沉默寡言,但从来都是无私地袒露着自己的胸怀,从来都是闪耀着学问的光辉。

拥有和不断拥有一定数量的与中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学术文献资料,是语文教

师业务进修与素养提升的第一策略。没有任何观摩学习、培训进修能够像它们一样长久地陪伴着我们,没有任何名师能够像它们那样深厚博大,没有任何一位个人有它们那样的永在发展更新中的知识与智慧。

从一生的教学事业来讲,积累、拥有大量的专业的学术文献资料,是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立身之术。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在做学问。

例如,有了像下面这样的资料索引卡片,何愁你手中的杂志不是永远鲜活?

陆精康 关于《赤壁赋》 《语文学习》2001年第11期

冯 琪 《赤壁赋》设计ABC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1年第10期

秦建军 体悟苏子情怀 《语文学习》2001年第1期

李上卫 从赤壁诗文看苏轼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1年第10期

乔 虹 《赤壁赋》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2年第8期

陆精康 画意·诗情·哲理——苏轼《赤壁赋》艺术张力探幽《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2002.年第9期

杨 桦 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

《名作欣赏》 2003年第2期

韩雪松 谈《赤壁赋》的教学指导策略 《学语文》2003年第3期

项行龙 《赤壁赋》中几个值得商榷的注释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7期

马锡刚 李百芹 《赤壁赋》微型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年第10期

吕锐章 《赤壁赋》的悲音从何而来?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3年第12期

周福勇 《前赤壁赋》美学分析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1期

谢增伟 《前赤壁赋》的押韵与表情达意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年第5期

范 晖 谈《赤壁赋》的哲理美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版) 2004年第20期

方彦萍 我教《赤壁赋》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1期

祝德纯 大江流日夜,千古赤壁情——读苏轼《前赤壁赋》 《语文建设》 2005年第2期

陆精康 《赤壁赋》教学疑难十问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5期

葛发民 李克全 《赤壁赋》中的“明月”意象略析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年第3期

黄务海 在凄苦中挣扎和超越——苏轼《前赤壁赋》情感解读《中学语文》 2005年第13期

梁德林 关于生命的哲理对话——重读苏轼《前赤壁赋》《阅读与写作》 2005年第7期

吴秋升. 苏轼与赤壁 . 《中学语文》2006年第2期

智 平 《赤壁赋》的美人意象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年第2期

张苑勋 《赤壁赋》备教策略 《语文教学通讯》 2006年第3期

张苑勋 《赤壁赋》备教策略 《语文教学通讯》 2006年第3期

于树华 《赤壁赋》的景、情、理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 第1期

杨 宏 《赤壁赋》教案 《中学语文》 2007年 第1期

李艳 章尚元 谈《赤壁赋》的水与月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

二、资料摘抄

2003年,我写作了《一直向前走》一文。

我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许多年来,我用最笨拙而又最科学的方法读书。

许多年来,我用最辛苦而又最有用的方法读书。

许多年来,我用最麻烦而又最精细的方法读书。

那就是做读书卡片。

在1979年以来的我所订阅的每一期刊物的封面上,都有一个大大的“卡”字,这说明我已经读过它而且做过读书卡片了。

我现在手中所拥有的,是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这是覆盖面极大的、内容丰美的的教研情报。国内数种语文刊物的历年精美文章的目录,被我分门别类地收进各个专题研究的目录卡片中。

这些卡片的类别划分细密。如阅读教学类,就分为综论、记叙、说明、议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言文、语言、词语、句义、段意、讲读、自读、语感、教例、课型等小类,每一小类都拥有大量的资料目录。

这又读又记的需要时日的读书生活,是我的“四季的耕耘”。

我到现在仍然喜欢摘抄资料时的那种辛劳:它让你细细品读,斟酌取舍;让你时时翻阅,咀嚼回味,还让你欣赏卡片上那一粒一粒的蝇头小字。

现在,已经不用那种手抄笔录式的“资料摘抄”方法了。

现在的方法是“下载”,那速度多快啊,那收获多丰啊,有时一天的文字收获量就是原来一年摘抄字数的千百倍。

但仍然需要用心,仍然需要创造。

摘抄、摘录、摘记首先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最为重要的过程在于其后的“分类研究”。凡大量的资料,不进行分类,不进行提炼,便大大削弱了其研究的价值。

下面的“句解”,就是我利用所下载的资料,用“集句”的方法所进行的创造: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句解

登临之作的开篇,运用了散文笔法,别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句式。

诗句解释之一: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诗句解释之二:泰山的威仪怎样呢?它横跨齐鲁大地,青葱一片,没有尽头。

《风俗通•山泽》:“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迭代,故为五岳之长。”

“夫如何”是怎么样的意思。“齐鲁”,指春秋战国时齐国与鲁国。其时泰山以南为鲁国,泰山以北为齐国。“青未了”,是说泰山山南山北,苍峰连绵不断,青青翠色一望无际。

“岱宗夫如何”,描写的是乍一看到泰山时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形容才好的那种心情,揣摩、惊叹、仰慕,不言而喻。

“齐鲁青未了”,这是经过一番揣摩一番感叹之后得出来的结论。当时泰山以南为鲁,泰山以北为齐,在齐鲁两地以外还能望见泰山横亘在视野中,这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首联一问,表达了对泰山的惊叹与仰慕,答句中点出了泰山的巍峨气势,一个“青”字形象描绘出泰山盎然的生机,一问一答,从视觉的远端描摹了泰山。

其实,这里并非写由实际肉眼所见之景象,而是以心灵之眼笼罩万物、包举宇宙所发现的自然的奇妙之处。

……

三、大量写作

写作,是我的“积累”的第一要素。

没有写作,就没有我的教学工作中的辛苦与快乐,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工作了几十年,我就坚持写作了几十年。

现在,公开发表的大小作品已经约有1400篇了。

写作的面比较广,但几乎不写纯理论性的文章。

似乎从来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似乎随时能够进入写作状态。

有时颇费斟酌,有时得心应手;有时寸步难行,有时洋洋洒洒。

写得最多的,就是系列稿,即刊物的专栏;五年、十年地写,步步为营,精耕细作。

有的专栏写完之后,就结集成了“著作”;有的专栏还在写作之中,又产生出新的写作创意。

我写下的许许多多的文章,有的变成了书,有的化作了讲稿,有的成了教学设计的参考资料。

越是有充分的写作,自己的创造的资料越是丰富多姿。

越是有创见的写作,越发表现出写作之前的辛苦积累。

像下面的这一篇短文,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写得出来:

文章阅读一法

语文学习非常讲究方法,文章阅读非常讲究方法;每一位热爱语文学习的人,都应该有自己喜爱的方法。

学习语文讲究方法,其好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并让自己保持长久的浓厚的兴趣。

我常常用一种“读中学写”的方法来进行我的语文学习,进行我的阅读体味。

这种方法不仅仅只是阅读欣赏了文章,更带给我以文章写作技法方面的精美收获。

如,中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其实都表现了一个生活体验的角度,其取

材内容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于是我我常常进行这样“提炼”:

回忆童年的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表现稚嫩的童趣:《童趣》(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记录成长的脚步:《孤独之旅》

抒写至爱的亲情:《背影》

眷念深挚的母爱:《荷叶 母亲》

表现真切的友情:《社戏》

抒发淡淡的乡愁:《春酒》

怀念心中的师友:《藤野先生》

歌吟美丽的山水:《周庄水韵》

描摹地域的风情:《端午的鸭蛋》

探索自然的奥密:《月亮上的足迹》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仅此还不行,还可以换一换角度,运用新的说法:

一种悠然的陶醉:《醉翁亭记》

一次深沉的叹息:《登高》

一抹淡淡的哀愁:《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叶飘飞的思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角奇异的风光:《三峡》

一湾理想的仙境:《桃花源记》

一缕深沉的相思:《夜雨寄北》

一阕美丽的心曲:《岳阳楼记》

……

还可以更加细腻地品析欣赏,看文章到底是如何展开的,如:

童年梦痕 《再塑生命》: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再接着一个故事

生活情味 《雪地贺卡》:从一件新奇的事引出又一件新奇的事

少年世界 《走一步,再走一步》:从细腻的“叙“写到大段的“议”

生活感悟 《生命 生命》:叙议结合,少叙多议,反复进行

怀念亲情 《背影》:从略写到详写,从记叙到抒情

青春抒怀 《行道树》:拟人自述,警句穿插

人生境界 《雨之歌》:诗意的手法,诗意的结构,诗意的语言

天方夜谭 《渔夫的故事》:主要用对话的方式将故事铺叙开来

……

于是,奇妙的收获就伴随着一次次的阅读而产生,于是,文章就读得深、读得美,读得别有韵味。

……

四、火花随记

深深地思考语文教学能让我们的脑海里迸闪出理性很强的想法,这就是思想火花。

勤于思考的人,专注思索的人,常常有思想的火花闪现。

抓住这些瞬间闪现的思想火花展开研究,往往能让我们获得生动、真切、实在的研究成果。

学术积累的好方法之一,就是随时把自己的思想所得变成文字。

有时候,一个关键的词语,就是一个好的研究话题;有时候,一个短短的句子,就是一个好的专项研究。

我随记的内容多种多样。

特别值得珍爱的是“教学创意”、“讲稿创意”、“余映潮思想火花”、“今天我在做什么”、“讲课纪录”、“讲课火花备忘”、“课文研读提示”、“我的工作之最”之类。

打开文件,满目璨然。

下面就是一则美好的随记,如果没有及时的记录,这些美丽的火花就可能不会再现:

飞溅的思想火花

2011年3月7日至3月11日,连续5天在东莞市塘厦镇余映潮工作室劳作。五天之内听了17个说课,评点了17个说课;听了11节课,评点了11节课;评点说课和评课的时间就长达4个小时;自己讲了两个课,说了两个课;对小学语文教师专门进行了“提升素养”方面的讲座,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专题的“试题研究技能”的培训,听取了学校语文组的中考语文总复习方案并提出三点重要意见。

五天的工作内容纷繁,任务繁重,起早贪黑。

但也许在这样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自己的思想火花时时飞溅:

年轻的语文教师可以写一写微博式的“成长笔记”。

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写一写“备课随记”。

评课议课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之一,教师评课议课的高水准是应该在评课的时候给人家“讲教材讲课文”。

提升教案设计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再写角度完全不同的“升格教案”。

“小专题研究”是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研究素质的法宝。

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最好的思想方法是“提炼”,最好的学习方法是“笔记”。

课堂教学的效率决定于教师的六种意识:“学生训练充分”的意识,“课文高效利用”的意识,“语言学用为重”的意识,“能力训练为重”的意识,“知识积累为重”的意识,“集体训练为重”的意识。

高效的语文课就是学生训练充分的课: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背一背。课堂阅读教学的境界是四有:有知识的积累,有语言的学用,有能力的训练,

有情趣的享受。

研读一篇课文,语文老师可以做多少事?这就是专题的研究。

余映潮作文指导课的创意《诗意的“罗列”》。

……

五、课文把玩

对课文创造性地艰苦玩赏,让我创造了不知多少好的资料。

每准备一个课,我都差不多要写一篇课文赏析文章。

像这样的课文欣赏方面的文章,已经可以出版一本厚厚的书。

但远不止于此。

我研读课文的别有个性的方法,可能就超过了20种。

语言卡片,美词分类,句式研究,段式研究,篇式提炼,章法分析,手法品味,笔法探究,信息提取,片段精读,课文集美,文中选文,变形阅读,变体阅读,诗联赏析,课文美读,写作借鉴,课中比读,课文联读,集合研究,本文评点,诗词句解,资料助读……

可谓用之不绝。

课文把玩,其实是对课文进行深加工,进行美加工,进行巧加工,进行厚加工。

这样的过程,特别需要苦心、耐心、细心、静心与慧心。

坚持下来,则需要恒心。

下面的课文语言卡片,不下千淘万漉的功夫,就寻觅不到它的身影:

余映潮对课文《敬畏生命》的提炼

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5.一个详略式描写段: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8.一篇欣赏短文:

大团大团 浑然不觉 小型的云朵 无限的云库整个下午 整个晚上 漫天 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 不分昼夜的飘散 惊心动魄的壮举。

六、专题研究

语文教师的专题研究,我称之为“小专题研究”。

我的意思是,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小小的实用的专题研究。少做什么“课题”,少说一些空话。

“小专题研究”,是某一项研究的“聚宝盆”。

它像线索一样牵连起无数可爱的素材,将它们集聚在一起,熠熠闪光。

我有一批很好的讲稿,每份讲稿都有几万字;它们其实都是我所进行过的“小专题研究”:

《板块式 主问题 诗意手法》,

《中学语文教师常用研究技法》,

《教研员工作漫谈》,

《磨炼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

《角度的美妙——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设计》,

《例谈如何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水平》,

《浅说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两项基本能力》,

《小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小学生阅读能力训练探微》,

《提高设计水平 提高教学水平》,

《关于文本的深度解读》,

《例说我对“教学创意”的研究》,

《让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多彩》,

《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浅谈文言诗文的朗读教学》,

《“教材处理”的八种角度》

《中考作文复习应试10讲》

……

下面是我最近研究的“阅读教学有效训练10法”的提纲,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小小专题的研究:

概说课文,形式丰富

字词教学,方法多姿

朗读训练,角度细腻

分析赏析,正规训练

精段细读,能力提升

品词论句,格调高雅

亦读亦写,活动充分

课文作文,扎实美好

反复训练,处处落实

巧用课文,思维训练

可想而知,这里面集聚了多少美好精致的教学设计方面的资料。

七、课例创造

五十岁以后,我创造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我常常暗自与名师较劲:一定要有“量”的要求,在“量”上胜过他们。

2012年,我的著作《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50篇》就要出版,接着而来的就是《余映潮课堂教学细节设计艺术短论80篇》。

这恐怕就是“量”的胜利。

可能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用一本书的形式出版50个教学设计。

但是我能。

其实不止50个,我的课已经讲到了第150个。也就是说,我有150个教学案例了。

这里面涌动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波涛。

这里面闪耀着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光彩。

“量”的后面,是闻鸡起舞,是争分夺秒,是夜以继日,是自强不息。

无数的时间与精力都凝聚在它们的身上,无数的艰苦与突破都表现在它们的身上,它们让我敝帚自珍。

但我没有停滞我的创造,每年都有一批新课走向课堂。

有时候对某一个课,我也会有多种创意、多种变式。

如《最后一课》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之一:

整体把握,片段精读。

第一节课:文意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自读故事的开端,自读故事的发展,自读课文的高潮与结局。

教师还指导学生概说课文。

第二节课:片段欣赏

(1)欣赏课文1—6段。

(2)欣赏课文第17段——20段。

教学创意之二:

第一步,说说课文中的“我”。

设计意图: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让课文中的“我”也成为课文阅读教学中的线索,牵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什么是“我”的“最后一课”。教师讲解“文章线索”的浅近知识。

第二步,说说课文中的“我的教室”。

设计意图:将课文教学的重点引向“教室”,通过“教室中的故事”更加真切地感受“最后一课”的背景和小说中的人物。教师讲解“场景设置”的浅近知识。

第三步,说说“我的老师”。

设计意图:再次进行整体阅读教学,感受、分析、体味小说中的韩麦尔先生,欣赏小说描写、表现人物的手法,体会小说通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教师讲析“作品视角”的浅近知识。

教学创意之三:

16个字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反复地多角度地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从小说的角度、从人物形象的角

度、从作品主题的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表达艺术。

第一节课:

在课文中体味故事发生的宏大背景

在课文中感受故事发生的微小场景

第二节课:

在课文中关注故事之中的平凡人物

在课文中领会故事表达的崇高主题

……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八、顺势积聚

顺势积聚,就是顺着做一件事的过程、在完成某项研究中“趁机”积聚与此有关的大量资料。

它的思维方式是:连类而及,归并,提炼,重组。

其收藏方法是:每一篇课文都设立一个文件夹;每一个小专题都设立一个文件夹。

其操作手法仍然是“提炼”。

一个善于提炼的人,既善于对人对物对生活对社会进行感悟与提炼,也善于对信息对文献对资料进行提炼,以此利于自己的成长,利于自己的发展。

“顺势积聚”是学术研究中的一种开合手法;其智慧在于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旁逸斜出,收放自如。

举例来说:

在杜甫《春望》备课的时候,顺势搜集一批关于《春望》的文献资料。

在研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时候,顺势搜集一批梁衡先生的精美作品。

在欣赏《记承天寺夜游》的时候,顺势品味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在品味《咏雪》的时候,顺势搜寻关于《世说新语》的评说文章。

在准备《听听那冷雨》的教案的时候,顺势到孙绍振先生的博客上一游。

在教学《论语10则》的时候,顺势下载“《论语》中的成语”,然后“牵连”到“《孟子》中的成语”、“《庄子》中的成语”……

在设计初中版《老王》的时候,顺势获得高中版《老王》的教学资料。

在研究《孔乙己》教例的时候,顺势收集全国各位名师的《孔乙己》的案例。

在教学《岳阳楼记》的时候,顺势整理全套教材中的写景四字短语。

……(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

“雪球”就是这样滚出来的,但它再也不会融化。

教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我“顺势积聚”了几十篇有关资料,其中有一篇“别出心裁”的文章,也能让我们一开眼界:

从科学视角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方新报(呼和浩特)

明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不少欧洲人曾误以为达·芬奇率先于15世纪提出月光来自日光。其实,中国人和希腊人提出此说还要早得多。例如,西汉末年成书的《周髀算经》即已提及“月光生于日所照”。

几时有:月球在任何时候都只有半个球面照到太阳光。而且,任何时候也只有半个月球表面向着地球。月亮不停地绕地球转动,太阳光入射月球的方向同我们观察月球的视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便不断地变化,于是造成月亮的盈亏圆缺。

青天:地球大气对红橙色光散射最轻微,对蓝紫色光散射最强烈,“天”呈青色或蓝色,即系地球大气对太阳光中不同颜色的成分散射效果各异所致。在地球大气外看到的天空是漆黑一片,但在暗黑的天穹上太阳显得异常耀眼,漫天繁星却可与太阳同时出现。在没有大气的星球上决不会有“青天”,例如在月球上就是如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源自李白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太白是问:在地球的天空中,是什么时候有月亮的?这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苦心探究的月球起源问题。如今科学界较普遍赞同的看法是:大约45.6亿年前,有一个略大于火星的天体与原始地球相撞,两者都被撞出大量碎块。其中一部分碎块环绕原始地球运行,并逐渐聚集,最后形成了月球,与原始地球相撞的那个天体则早已离去,不知所终。

天上宫阙:从地球上看觉得月亮在“天上”,宇航员在月球上又看见地球在天上。其实,从天文学的立场看,地球和月亮都是天体。当观测者置身于某一天体上时,他就觉得自己“脚踏实地”,其他星球则皆在“天上”。人类迄今尚未发现地球外的其他天体上有生命,“灵霄殿”、“广寒宫”都只是人们的想象。

今夕是何年:地球上的“一年”是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随地球一起绕日运行,故“月球年”的长度和“地球年”相同。可见,“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个问题还很带天文意味呢。

乘风归去:“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大气的地方便无风可言。欲“乘风”在地月之间旅行,其实是不可能的。

琼楼玉宇:此处指月宫。21世纪初以来,世界上已逐渐形成新一轮的探月高潮,科学家已经在切实考虑大规模开发月球的可能性。将来,人类必定会频频往返于地月之间。那时,“琼楼玉宇”将会成群地出现在月球上。

高处不胜寒:月球没有大气和海洋的调节,因而昼夜温差极大:白昼阳光直射处的温度可超过120摄氏度,夜间温度又可低到零下180摄氏度。如果没有特殊的装备,那可不光是“不胜寒”,而且还会“不胜暑”哩!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球表面重力仅约为地球表面重力的1/6,故宇航员在月球上行动显得优雅飘然。若在月球上举行运动会,则无论是跳高跳远还是铁饼铅球,都会远远打破地球上的纪录。

千里共婵娟:此句原说亲人远隔千里,还能共享明月清辉。世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在同一时刻看到的天象互有差异——这就是“时差”。例如,当北京明月中天时,在伦敦月亮却尚未东升。“千里”之外的亲友倒还未必真能“共婵娟”呢。

……

我常常说,名师成长的过程,往往是“集万千折磨于一身”的过程。

没有类似于这样“积累”的诸多“折磨”,或者受不住这样的经年累月“积累”的“折磨”,难以养成厚实的底气。

坚持积累,让人有钢铁一般的意志,有清泉一样的灵动。

愿无数的青年语文教师关注自己成长中的“积累”。

于是,当我们的教学青春日渐美丽时,我们的学问也日渐丰厚。

(5)用诗意的文章结构——利用“章法之美”来抒情。

(4)用富于情感的语段表达自己内心热烈而真切的感受:/p>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p>

吃惊 诧异 震撼 折服 敬畏 感动 强烈地碰撞 /p>

(1)用富于情感的词句描写、赞美湖边之树对“种子”的飘送:/p>

一个夏天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发现有几棵树好几个小时地、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地飘散着白色的、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种子、我感到吃惊,我感到诧异和震撼。我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那群种子中至少一颗已经成长,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p>

6.一个虚实式抒情段:/p>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p>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p>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p>

浑然不觉 无以名状 不计成本 不分昼夜 惊心动魄 蔚然成荫/p>

敬畏生命/p>

对于“积累”,从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角度,我也有一些论说的片段: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我们重视,那就是“积累”。

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言泉流就会干涸。/p>

积累,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本文原载于语文潮网站www.yuyingchao.com)/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