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冰心蓝蝶
这个标题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在写下“我的2022”那一瞬间,从指尖自然流淌出来的。
写下来,才突然意识到,这大概就是对2022最好的总结。因为这一年,确实遭遇了太多前所未有的波折,低谷期也比以往持续的有点长,主要集中在后半年。
01 目标完成情况
先来梳理一下年度目标完成情况,按照我自己的投入产出顺序:
工作事业:
专业:顺利通过各项考试
通讯:通讯稿超标完成(目标53篇,实际63篇);
学习成长:
心理:系统完成网络咨询技能培训;app接单及电话咨询积累实践经验;获得专业平台推荐。(公益心理咨询 | 成为最好的自己 280号
写作:把通讯文艺稿当作练笔方式,每周输出一篇(生产稿和征文等不计入其内);新媒体文输出三篇,上稿两篇;录制了三期荐书视频。
阅读:有记录的26本(其中不包括重复阅读及没有完整阅读的书籍);开启主题阅读模式。
体验突破:
阅读易经相关书籍,参加了《易经国学实战营》,激发出对传统国学的兴趣,随后参加了《论语》和王阳明心学等研习社。
家庭生活:
疫情原因没有任何外出活动,全家福目前也还没照。
陪孩子的时间,多数用于二宝的早教课,陪她看书、游戏或绘画等。
健康身体
3月生病半月,暂停了瑜伽练习,恢复后9月又因受伤停止,同一时期进行两次体检,报告并不乐观。12月疫情解封,连续上班20天后一回家又病了,一周自愈。
财务理财
保持每日记账的习惯,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梳理财务状况,暂停投资,保持原有持仓未变。
人际社群
现实中保持两点一线,没有任何外出轨迹,自然没有接触任何工作家庭之外的人。
线上社群进行了分类整理,标签之外的全部退出。
优化社交圈,力求少而精,宁缺也勿滥。
休闲娱乐
有休息,无娱乐,学习就是最大的乐趣。
02 最兴奋和沮丧的事
最兴奋的事:
通讯稿超标完成,大大提升了在本职工作中的成就感,并将这种感觉迁移到其他方面,带来正向反馈。
通过录制荐书视频,发现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发掘出更多阅读的价值,体会到一鱼多吃的效应。
年底链接到一些高能圈,认识了一批优秀的伙伴,从那些场域和伙伴身上吸取到很多经验和力量,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拓宽了自己的格局。
最沮丧的事:
后半年持续低迷,没有之最。
家人接二连三住院,我自己一个多月时间内连续三次交通事故,两次车被撞伤,一次人被撞伤,工作环境一度也出现问题。
内忧外患的各种压力接踵而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绪也受到很大影响,复原的速度远赶不上意外发生的频率。
03 总结经验教训
回顾今年的经历,感触最深的有几点: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疫情三年,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后来的人心惶惶,到最后的习以为常,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
而我在这一年,因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接二连三出现状况,当各种病灾降临到自己头上,那种切身体验和道理上的理解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无论你什么身份什么年龄,健康,永远是我们行走世间最根本的基石。用那句以前觉得很土现在感觉就是真理的话说: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
人生需要平衡。
反思今年的目标完成情况,发现自己“偏科”问题非常严重,而且表现的“头重脚轻”,显然这对长期发展并不是好现象。
时间管理大师@邹小强把目标分为九宫格,并不是随机的九个格子,它的位置都是有相应逻辑的。
人在短期内为了达成某个阶段的目标,精力侧重某个方面很正常,但必须要有长远眼光,随时调整状态,保持动态平衡,否则势必会越走越偏。
独行也许快,众行更长远。
一个人走,好处是自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但也相当考验一个人的自律,如果不能保持稳定持续的节奏,很可能会是走走停停,甚至不告而终。
一群人走,有着圈子的推动,同伴的促进,甚至规则的约束,各种综合因素形成一股合力,但凡你有一点向上之心,见贤都会思齐,让自己不断精进。
04 目标满意度打分
按照@邹小强老师的年度目标九宫格,自下而上分三层:
根基层:身体健康、财务理财、人际社交
平衡层:工作事业、家庭生活
享受层:学习成长、体验突破、娱乐休闲
我的打分情况如下:
身体健康5分,财务理财5分,人际社交5分;
工作事业9分,家庭生活7分,
学习成长8分,体验突破5分,休闲娱乐3分。
失衡现象肉眼可见,当下专注于某个阶段可能没有感觉,拉长时间维度来看,真是有些偏得离谱了……
05 复盘总结
总结今年的时间投入和目标完成情况,最大的发现竟然在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偏执”有多严重,几乎体现在大大小小的方方面面。
从整体九宫格的局部“偏爱”,到具体每个小格子内部的“偏爱”,到具体到某个项目事件,都一如那些年对文理科的态度——喜欢的爱不够,不喜欢的就放任自流,导致长板超长,短板超短。
虽然IP时代越来越强调突出个人优势,但把维度延伸到整体生活,最需要的依然是动态平衡。
这是接下来需要调整的一个重点,从思维认知到行动的改变。
第二个点发现在于,自己的思维还是有些偏抽象化,颗粒度不够细。
尽管自以为目标制定的已经很具体,但是这段时间对“一”思维的学习,加上亲身体验到教练对“一”的步步追问,回头再去对比一下自己和一些大咖们的目标及复盘,差距显而易见。
这点带给我的启示是:学会用文科思维去探寻意义,用理科思维去量化目标。
两点最终归于一点:掌握动态平衡,真正走出舒适区,打破习惯性思维方式,去做真正该做的事。
写在最后: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所有的低谷期,都是为了更好地给冲顶蓄力。
告别2022,迎接2023,把所有的遗憾转化为下一步行动,助力新的高峰,与你共勉!
——END——
作者简介:冰心蓝蝶,85后二宝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爱读书,爱写作。执笔抒心,笔随心动,愿用我的文字,温暖你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