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读后感
旗舰大厦
沈阳梦想
2020.05.03
打破条条框框,思想完全解放
这期共读的《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除@经管旗舰大厦—阿升68—p6坚持领读以外,很少人参与讨论。是不是感觉一看题目就知道大致意思,没不要讨论了吗?非也,深入读进去,还是有不少收获的。看@经管旗舰大厦—阿升68—p6发的书摘就知道了。
这期是我们共读以来最薄,页数最少的一本书。作者从各个角度阐述了影响中国企业创新的各个因素,以及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作者最终提出了创新的“不唯上、不唯人、只唯我”的核心理念。
在1932年时熊十力说:“有依人者,始有宰制此依者;有奴于人者,始有鞭笞此奴者。至治恶可得乎?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空诸倚傍,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
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做到了“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了吗?在创新的“不唯上、不唯人、只唯我”的核心理念实现了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五章的大致内容。
第1章将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和地理学7个学科的角度探讨现代科学、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为什么是在欧洲出现而不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出现的问题。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创新就是欧洲这一系列的创新,所以,要想真正认识到创新,必须返本溯源,从根子上去理解这一系列创新的来龙去脉。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再加上学科跨度大,文献浩如烟海,作者能做到的只是尽量抓住他认为最关键的东西。
第2章是从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的角度去理解创新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如果说第1章是侧重从横向的、从跨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创新的话,第2章侧重的是从纵向的、从历史演变进程的角度去理解创新。同样,从晚明到现在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突出的是中国人、中国文化在亘古未有的大变局面前,半退半进,欲进实退,似退实进,百般腾挪折冲的过程。
第3章把西方管理学、战略学界关于创新和创新管理的最新进展总结出来。西方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谈创新,可以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探索创新本身的问题,不需要像我们那样把旁边的各种垃圾和杂草清理干净,相比于我们,其实是一件非常幸运也非常奢侈的事情。
第4章是比较多的几个典型企业的创新经历。作为管理学案例,侧重的是事实的呈现,没做太多价值判断。根据每个案例前的简单导读了解这几个企业的创新过程。
最后一章是总结性的一章。从中国文化的三个主要特征:“权力文化”、“关系文化”和“现世文化”三个方面探讨我们在实际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不唯上、不唯人、只唯我”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因为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问题,这一章将涉及教育界和科学界的一些现状和问题,从推进创新的角度提出一些倾向性的意见。今天的教育竞争力就是明天的企业竞争力,不解决那些阻碍教育发展的大问题,中国迟早要输掉企业的未来。
在《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中提出的组织能力三阶段,从原始组织,到初级组织,再到智慧型组织,仔细思考,与这里强调的中国企业经营的三种模式(成本最小、运营卓越与产品领先)也是一一对应的。解决组织能力的问题,价值观是重中之重,解决经营模式的问题,同样离不开文化、历史和思想的角度。平时一直强调的道德层面的管理学习是一以贯之的。当然,如果说,道德层面的学习是顿悟,顿悟之后同样离不开在具体的每件事上的渐悟,通过“事上磨练”和“笃实之功”来切实提高自己和企业的管理水平。诚如宋明理学围绕《大学》的辩论,只说“格物”不说“诚意”,是支离,但是单讲“诚意”而不“格物”,则是蹈虚。有心之人,自当深识之。
回顾完了,我们看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是来自劳动力、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的低廉价格。而且,很多生产要素的低廉价格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为压低的结果。这种人为压低的做法,短期内虽然带来了中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却给企业形成了一个畸形的激励机制,阻碍甚至是打断了中国企业从要素驱动(成本最小)向效率驱动(运营卓越)转型的过程,创新驱动(产品领先)更是无从谈起。近年来,中国制造不仅创新乏力,抄袭成风,甚至连一些传统行业的平均质量水平都下降了,都是这个激励机制造成的恶果。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在中国,不是很重的鞭子打在身上,中国自己是很难动弹的。但总有觉醒的,难走的路迟早总要有人走,更何况我们已经有包括华为、中兴和阿里巴巴这样的早行者,已经顶着星光走在这条崎岖的小路上了。这本书探讨的是中国企业、中国人的创新之路的问题。与大多数从科技政策、研究与开发管理的角度探讨创新的书不同,本书侧重的是创新的人文、历史和思想的内涵。
我想:中国的产品走出国门,它需要有科技创新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有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能力,更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投入精力,拿出过硬本领,产品由质的提升。只有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才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才能实现。
就写道这儿吧,不周之处,请书友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