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去过布拉格,常常听人说布拉格是最浪漫的城市,让人去了想再去。当然许许多多关于布拉格的赞美,关于布拉格这座城市的书,都是来此游历的外国人写的:捷克、德国、犹太三种文化相混合,创造出一种激发人们创造的空气,神秘和令人兴奋的城市,童话故事般的魅力。还有世纪之交生活在这里的一大群杰出人物们:德沃夏克、哈谢克、卡夫卡、里尔克、斯美塔那.....毫无疑问,布拉格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但是看看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个城市的:对布拉格的精神和面貌最具影响力的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是生活的奴役,是许多耻辱的失败和野蛮的军事占领。欧洲的战争常常影响到这里,布拉格经常被包围和占领,这个城市更宁愿谈判、甚至投降,而不是反抗,这也使它得以幸存。失败、丧失自由、被征服,在急促成功之后,是新的失败和新的沦丧,这似乎表明布拉格是一个悲剧性的城市。
作者又说:但是这正是这个城市的神秘性,它甚至能从如此不详的命运中引出某种积极的东西。多灾多难的布拉格,多灾多难的捷克,忍耐和不屈不挠是必须的。在作者看来,布拉格的象征不是老城广场、瓦茨拉夫广场这些明信片上最常出现的景象,而是有七百年历史、贯穿东西的石头大桥。它代表着这个城市罕见的坚强,它有从灾难中重新恢复的能力。
那么,能够代表布拉格的精神是什么?是悖谬!作者说:布拉格充满了悖谬。它布满了教堂,而实际上基督徒只是一个很小的数目;它为自己拥有中欧最古老的大学及拥有相当数量有文化的人而自豪,但世界上很少有地方像这里轻视学问的。
另一个悖谬是统治这座城市的建筑物,那个城堡。它是中欧最大的王室城堡之一,后来又是总统所在地,九位前总统六位入狱,三位逃亡国外。监狱和王室城堡,统治者和阶下囚,之间的联系奇特而悖谬!
再说到诞生在这个城市的两位杰出作家卡夫卡和哈谢克,出生的时间、去世的时间、生活的地方都如此相近,但两个人却迥然不同,差异巨大,作品更是在年代和地点上拉开距离。卡夫卡是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素食主义、纠结于自己的责任、使命的苦行僧,甚至活着的时候不敢出版自己的作品,临终让好友将自己的作品烧掉,好在好友没有照做。而哈谢克则是个酒鬼、无政府主义着、美食家,可以为了一点啤酒把自己的作品卖掉。从此,布拉格人用“卡夫卡式的”来形容生活的荒谬,用“哈谢克式的”来藐视荒谬,以幽默来面对暴力和抵抗。
饱经磨难的布拉格,在新时代里又用自己最悖谬的方式争取自由之路。“天鹅绒革命”,用完全和平的方式,用铺天盖地的标语,以不动声色中饱含的激越之情,打开捷克人的自由之路。虽然我们和捷克现在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但历经灾难却始终坚强、正直、不屈不挠的布拉格精神,让我们回望自己,我们的民族也曾是多灾多难,饱受创伤,在现代化的繁华和生机勃勃中,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中,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
读完这本书,最想做的事是去趟布拉格,看看经历了二十几年前的那场变革后,现在是什么样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去感受。
作为一个外来的观光客,也许只能浮光掠影。关于东欧的记忆,还是来自于金雁的那本《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