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之行,满载而归
滨州实验学校南校区 李 娥
这次潍坊之行,真算得上是满载而归,因为这次潍坊之行,我既有幸跟随马主任、樊老师、蔡老师、佩杰、王敏等五位老师一起在潍坊北海学校观摩了生物、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智慧课堂,又于2018年12月27日,参加了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潍坊市教科院承办的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第三届年会暨传统文化公开课观摩会。真是难得的好机会,一次远行,两场盛宴,智慧课堂、传统文化,学习双丰收!
我主要谈一谈参加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第三届年会暨传统文化公开课观摩会的学习收获与反思。
今年是自2016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首届年会首倡传统文化体验教育两周年。近6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规模之大,报告之深刻,课堂之精彩,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场传统文化盛宴。
会议伊始,我们首先欣赏了潍坊市中小学师生带来精彩的传统文化表演,戏剧《花木兰》精彩演绎了巾帼英雄的家国情怀;舞蹈《汉风唐韵》至柔之美,赏心悦目;一位教师和五位革命先烈的隔空对话,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而由来自青州的六位老师共同表演的《一位教师和无位革命先烈的隔空对话》最令我感动和震撼,尤其是伴奏音乐一响起,那位扮演赵一曼的女教师演绎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绝笔信,让我们感到了革命先烈的铮铮铁骨和似水柔情,让我们看到了她那坚定的革命信仰,可歌可泣!台下的我们不禁被带入当时的革命年代,听着这动人的诉说泪如雨下。我想如果学生坐在台下,看这样的革命传统文化展演,怎能不为之所动,怎能不将之传承?我的传统文化课堂是不是也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当然可以,山东省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在致辞中也对这场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他第二次看这场表演了,按说多次看一般很难再次激起内心深处的回响,但是今天他再次欣赏时又一次热泪盈眶。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也应该反思,怎样打造出这样的传统文化课堂,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人心。
在烟台市教科院院长王旋所作的报告《烟台市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所分享的由他主持的传统文化课程《跟着节气走》,已经不仅仅是给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是什么、有哪些气候特点那么简单,而是在此基础上让老师、学生和家长一起探究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天都应该怎样养生,适合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每天都会在一进学校门口就能看到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这要比直接让学生熟记那些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之类的知识好多了,这也意味着这项课程旨在关注人的生命,课程的意义已经上升到生命的层面,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就深刻了。
传统文化公开课观摩以及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工作经验分享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12月27号下午,会议分为了四个分会场,分别进行了传统文化体验教育论坛,全省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观摩,全省初中、高中优秀传统公开课观摩,全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说课观摩。我选择了去日向友好学校观摩全省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课,第一堂课《父母呼,应勿缓》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提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新思路。这节课,围绕《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句展开,张老师在课堂伊始便为学生们制定了课堂规范——将老师视作父母,被叫到名字的同学要大声应答,被要求做某件事情时要雷厉风行,收获老师或同学们的赞扬时要说谢谢等,并设置了各式各样的情景,将这些规范实际作用于情景内的互动中,便于加深学生们的理解,使其内化于心。评课老师对公开课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几点问题,传统文化课要把课程价值升华,公开课中,修身层面的多,但是上升到爱国精神层面的少,应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和高度。我也认识到,传统文化教学中还要适当借助原典,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
12月28日上午,大会举行了潍坊市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专场观摩,安丘市锦湖小学的王艳丽老师的《京剧》,青州市云门书院双语学校的杨远滨老师的《十二生肖》,潍坊市寒亭教研室的纪素霞老师的《诚信》,潍坊市德信学校的王俪珺老师的《亡羊补牢》等优秀的公开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传统文化教学方式的转换,丰富传统文化体验教学内涵,为与会者带来了多方位的教学启发。来自各地市教科院的教研员对公开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王俪珺老师执教的《亡羊补牢》这堂课,这堂成语教学课,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成语教学,而是将戏剧巧妙地融入其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演绎这一故事,没有教材文具,没有课桌板凳,只有一个手鼓,一支“魔法棒”,学生们席地而坐,课堂就是舞台,王老师采用定格画面的方式让学生演绎和解读故事,短短的一堂课,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都有丰富的体验,我想这样的传统文化课该是学生喜欢的,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趣,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评课老师的精彩点评也给了我深刻的引领,传统文化课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老师们应该尽可能地抛弃自己所执教学科的学科特点,上出传统文化课独有的味道来,传统文化不是古代才有的东西,其实它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努力为学生在生活中与传统文化中架起一座桥梁,在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生命的活力。而我们也要努力让传统文化呈现项目化、系统化,而不是零散化、碎片化。
一堂堂精彩纷呈的课,带给我美的享受,也带给我诸多思考和启发,给我提供了很多传统文化课堂的视角,未来,我想和大家携手在每周一次的传统文化课上尝试开辟一片新天地。
我的收获不仅源于这场传统文化盛宴,还源于此次潍坊之行,让我结识了一位年轻却智慧的朋友。她和住在同一房间,和她的交谈中,我发现了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不足。其实,我很早就清楚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有所欠缺,却从来没有真正去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而这位来自东营的女孩,虽然只有三年教龄,虽然本科学习的是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但是非专业的她却在潜心作文教学,读了大量的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书籍,并天天坚持写随笔,她热情地向我推荐了管建刚的几本书,我真是感觉自惭形秽,想想自己做的还不够,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然而也正是这份反思,让我明确了未来语文教学的方向。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润千年智,走出去,引进来,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