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陌生的人,我们认识
对于认识的人,我们接触
对于熟悉的人,我们相处
认识≠了解
接触≠接纳
相处≠相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1、认识≠了解
什么叫认识一个人?你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年龄,知道他毕业于哪所大学,知道他抽烟不喝酒,知道他刚从公司辞职,知道他最近挺忙。这些,仅仅只是认识。
什么叫了解一个人?你知道他当年为了和初恋在一起,偷偷改了自己的高考志愿;你知道他父亲是个酒鬼,所以他极度反感喝酒;你知道他的顶头上司怕他威胁到自己的位置,用尽手段逼他离开;你知道他正在筹划创业,正埋头于计划书的撰写。这些,叫做了解。
了解一个人,我们才能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给到他需要的帮助。
2、接触≠接纳
什么叫接触一个人?你在学校有很多同学吧,你在公司有很多同事吧。有没有那么一些人,由于种种的原因,你一定要和他们有交集,但你始终没有欣赏他们、喜欢他们、关心他们。你们有频繁的互动,却没有在心底认可过这个人。如果是这样,仅仅只是接触。
什么叫接纳一个人?你知道他的优点,知道他的缺点。你知道他压力大的时候会对身边的人发脾气,你知道他有时粗心大意,偶尔敷衍了事。你知道他吃葱不吃香菜,你知道他旅游的时候喜欢自拍。你知道这些后,仍希望和他能够愉快的相处下去。这样,叫做接纳。
接纳一个人,我们才能包容他的特质,与他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3、相处≠相熟
什么叫与一个人相处?有些家庭,夫妻吵闹了一辈子,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离婚,但两个人都备受煎熬。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用尽一生,也没有找到一个相同的频道。在一起,却并不享受在一起。这个,叫相处。
什么叫与一个人相熟?我接得了你抛出来的梗,我按得住你发出来的脾气,我劝得了你释放的负能量,我有办法让你同意我的想法,我知道如何让我们的相处充满愉快。这个,叫相熟。
相熟一个人,我们才能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让双方都享受相处时的舒服。
所以我学习DIS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了解,接纳,相熟,必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首先,要认识到现状的不足,承认这一切的真实存在,直面这需改善的现实。然后,要有改变现状的意愿,要有对行为结果的憧憬和向往。最后,要有体现意愿的行动,比如学习相关知识,读书,参加培训,做心得笔记;比如与专家交流;比如在现实中尝试一些改进的方法,摸索并坚持。我知道这有些难度,但停在舒适区里,是没有办法突破的。
看过【DISC系列2】的伙伴,会发现我在处理一场小冲突时,不知不觉的运用了DISC思维。这是明确自身需改进的部分,加上改进自我的意愿,以及落实在现实学习与运用的具体动作,三者相结合后的一次体验,缺一不可。而这样的复盘体验,又会良性循环的促使我继续行动。
所以,我运用DIS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受培训行业“荼毒”已深,深以为“教授”是最好的“学法”。课上听到巧妙的地方拍手叫好,回家睡一觉,一半已忘掉。书上看到精彩的地方手舞足蹈,合上书,花花世界又让人神魂颠倒。
最用力的功夫应该花在课下,记一遍背一遍不如教别人一遍。我在写这篇文的时候,左边一本教材,右边一本网格本笔记,同时打开两个PPT,开了三个百度窗口。写完这篇,收获最大的一定是我自己。
这是第一个原因。
现代社会,人际的交流更加依托于资源的交流。为什么我们关注大牛大咖的一言一行,因为我们觉得能从中有所收获。很多股民跟着专家炒股,是因为相信这样会让赚钱的概率更大。很多学生对老师的指教言听计从,是因为相信老师的学识和经验。很多女生到处接机跑见面会疯狂刷偶像微博,是因为偶像看着她一笑,就是她一年的春药。
反过来看,股民能提供给专家什么?学生能提供给老师什么?粉丝能提供给偶像什么?
我不是专家不是偶像,但自认为属于老师的范畴。我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找出有用的东西,给到朋友们。通过知识资源的交流,达到人际的交流和拓展。
这是第二个原因。
所以,我传播DISC。
至此,我已回答了题目的三个问题。如果你还有其他的疑问,欢迎留言。有问必答。
-END
我是烧焦的小麦,一个还在折腾的85后小男人。初来简书,却想扎根试试。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欢迎一切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