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妹妹仔仔,这是高中时偶尔想到的名字,仔仔在我口中叫法很多,我以前总是用一些奇奇怪怪但又好笑的称呼叫她,比如**林娃子,她都会乐意的答应,叫来叫去,其他的称呼都丢掉了,“仔仔”是从高中一直叫到现在的,我总是叫她周仔仔,它总是开心的应答。
我说仔仔:我叫你“仔仔”你开心吗?
仔仔说:开心呀!你叫我“仔仔”,感觉你好疼我啊。
仔仔是陪我长大的妹妹,我们差了一岁多点,但是仔仔在身高方面却超了做姐姐的我。
高中时,跟仔仔走在一起,她同学偶尔碰到,会在教室里很神秘的问:周**,你还有个妹妹呀,我看你们挺像的。
仔仔大笑,争辩到:那是我姐。
我叫仔仔仔仔,仔仔却直接叫我的名字,关于仔仔对我的称谓,妈妈是从小说到大。到现在为止,仔仔每唤一次我的名字,要是落在了妈妈的耳里,妈妈依然教训到:她的名字是你随便叫的吗?你恐怕得换个称呼。
仔仔有点死猪不怕开水烫,依然我行我素。其实我俩早就习惯用名字称呼彼此,礼数的称呼只会对别人提起:这是我姐谁谁睡,这是我妹妹谁谁谁。
仔仔的名字我越叫越喜欢,她也是越听越喜欢。
有天下午去图书馆借书,手指在一排排书架前滑过,忽然跳出了白先勇先生的《纽约客》,心中大喜,这书我早就听过,只是一直没机会亲眼看到,于是赶紧取下书架,翻来翻去的看封面跟封底,里面附了白先勇先生的各个时期的照片,越是爱不释手,最后这书就被我乖乖的带回寝室。吃过晚饭坐下来细细看书,书并不厚,里面也就六篇白先生的文章,其他的都是别人读后的感想。因为当时学习任务繁重,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看一篇就可以了,其他的篇幅接下来的时间每天看一篇。
看过一篇之后,我只能克制自己不继续读下去,便随意的浏览了一下书,书页刷刷的翻过,突然两个字飘进我的眼帘,令我意想不到,书里尽然还有一个叫“仔仔”的人,我一再的翻书确认,确实是叫“仔仔”。
仔仔,仔仔,仔仔,这个我时常呼唤的名字尽然早就出现在了白先生的文章中。
我有点欣喜若狂,赶紧写信息告诉仔仔:仔仔,今天在白先勇的《纽约客》上看到了一个叫仔仔的孩子。那篇具体内容我还没看,接下来的时间我会看的。
又补充到:我还要告诉你那篇文章叫《tea for you(鸳鸯茶)》。
仔仔,同名之人终于碰到一个,之后的时光应该还会有的,可你知道吗?我首先想到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