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岁从事一级市场投资之前,我大概有个6、7年的时间,几乎都在考证,很严重地丧失了人际交往能力,基本上跟任何年纪大我两岁的人聊事情都会感到紧张。
从事风投工作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在最开始的几年,几乎每年没见1000也有800个陌生人。一级市场投资就是投人(正确的废话),以及大量的项目推进事宜,使得我不得不去观察人性,思考人的行为。
就这么持续了很多年,外加本身对心理学人格与行为板块特别兴趣,想记录下自己在评判一个板块认知:
观察和评判一个人的维度五个维度
一.学习能力
私以为持续学习和迭代,对一个人而言是最重要的事情,猎豹移动的创始人以及诸多的大佬都说过,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距是认知的差距。学习能力也就是一个人认知迭代的能力,认知迭代主要有三个维度能够产生影响
1.看书:最便宜最易得的认知迭代方式。
做了这么多年的风投,我甚至觉得只要一个创业者不看书,基本上就可以断定是个废物。正如查理芒格说的:“我认识的成功人士,没有一个不爱读书,没有,一个都没有。
回到个人感受,想想最近5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听了超过3000本书,看了超过300本书。从工作到情感到情绪到娱乐,任何疑惑几乎都从书上找到了答案。彻底让我相信了,阳光之下无新鲜事,你emo和任何事件,都有前人给你捋的清清楚楚。
参考个人事件:澳门打21点,看了10多本书保持盈利水平;健身,看了10多本书学会了锻炼,让自己体重从100增加到了120多(当然没变胖,是变壮);看了几本头发的书,让我变强的同时,有幸没变更秃。
总之,看书很重要很重要,看书与不看书这是区分一个人分界线。
2.做事
医生、律师和注册会计师三大专业性职业,随着从业年限的加长,从业人员往往社会收入和地位都在大幅度的提升。对比于其他行业,这个特征非常非常的明显,一个刚毕业的小律师,年薪和一个大点公司的行政人员其实相差无几,但10年后,两者的收入差距10倍也不令人意外;审计师和医生职业也具有相同的特征。
这些专业性的职业人士,随着年限的加长社会地位和收入直线上升的原因,究其本质是他们工作内容本身带来了认知的提升。律师每天能够接触各种不同的案例,会计师总是需要见各种不同的企业,医生在工作中疯狂积攒自己的病例,这些都让他们在专业板块的认知越来越牛逼,自然的带来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提升。
很感恩自己有机会进入投资行当,这份工作也让我能够见到各个行业,同时关注的面比纯粹的会计师和律师宽的多。为了挣钱,被动的成长,是很快乐的。
3.旁边的人
看书、做事,都是靠自己。但有一个好的周边人群,其实就省事多了。好的周边人群对于认知的提升从两个维度来考虑
(1)我想知道一些复杂问题的最优解,我的朋友圈、亲人能够给予我最优解;
(2)与朋友们相处,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但优质的周边人群,往往受限于你出生的家庭、你毕业的学校、你工作的单位,可遇而难求。
二.人品与德性
这么多年,包括投资亏的钱、朋友的背叛或者家人的嘲讽等,糟糕的人和事,其实真的碰到不少。这当然带来了痛苦,但痛苦也带来了反思,反思的成果就是,要与人品好有德性的人打交道。
如果不能鉴别何为人品好,与人品好的人打交道,也是句正确的废话。
几年来,思考了何为坏人。得出的答案是,侵害了别人利益,并不以为然的人就是坏人。坏人就是人品差的人。
回到现实中,在和一个人不熟之前,我们很难知道一个人有没有侵害了别人利益但内心毫无波澜的心境,我们真还蛮难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坏人。
总后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长期的一样认知的朋友,那很可能这个人就是人品差的坏人。
案例是我过往投资的项目的ceo,有着光鲜的头衔、大额的融资和特殊的身份,让他始终能够接洽大非常多的优质人才下属、合作伙伴,但多年来,始终和任何合作方合作的都是鸡飞狗跳的,一地官司。究其原因,就是合作中肆无忌惮的侵犯各方利益,但自己内心完全不以为意。
三.既有资源与能力圈
我经常抱有一个观点,人还是要努力上进的,然后才能够优秀到可以选择跟哪些打交道。现在朋友方面,稍微可以选择,我经常厚颜无耻地说,我只想认识有钱有势的人。
中国正在向日韩方向变化,卷成了瑞士卷,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有学习能力、善良的人(世界有坏人,但大部分人是善良的)。对于我们这类已经算是中年的人,其实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和虽然有学习能力、善良,但没有一定既有能力和资源的人交往。
1.能力圈的思考
我非常敬佩的老头查理芒格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模型就是能力圈思维模型,这几年我感觉非常的受用。
用在我个人身上,我经常需要考量:(1)我有既有的能力圈是什么,这个事情是我能力圈范围内的否;(2)我应该继续扩张我哪方面的能力圈(吾生有涯而学无涯矣)。
用在判断新认识朋友/合作伙伴方面,我会考量:(1)这个人拥有的能力圈是啥,这个事情是不是他能力圈范围内的事情;(2)或者更残忍的,这个人本身有没有值得我点赞的能力点;(3)要与他合作的事情,是不是在他能力圈的范围内;(4)这个人是否在他/她的能力圈外大放厥词
不过要识别一个人的能力圈往往是很难的,正如康德所说,人只能认识到自己能够认识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别人在某些方面有认知而我们自己没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别人到底在哪里比我们厉害。对于这点,遵照芒格老爷子的指示,最佳的方法是建立起各个知识板块的框架性认知,有了框架性认知,能够让我们把一个人的能力进行相应的识别和安放。
2.既有资源的思考
我有蛮多的富二代朋友。说真的,认识他们以后,我经常跟朋友说“恨爹不成钢”啊。既有资源能够让一个人很多很多事情事半功倍,既有资源包括既有的社会资源(人脉、名声和权利等)以及生存资源(也就是钱)。
如果天生生在罗马,是个二代,自然是件很幸福的事,一出生就能有很好的社会资源和生存资源的基础。所以我很喜欢这些个二代,除了部分个性独特以外,大部分的二代在从小到大的资源加持下,其实还是很优秀的,而且有时很多事情的达成确实必须要有相应的二代的身份。
如果投胎没有那么幸运,社会资源和生存资源就只能自己慢慢构建和积累了。很不容易,但是又不得不为的一件事。一个人如果到了40岁,既没有生存资源,也没有社会资源,那终究最大的成就也就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古代穷书生,成不了事。
四.性格特点
人格心理学的学习,给我看人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分清楚一个人是跟你性格不合,还是你真碰到一个坏人,还是很有用很有意思的事情。
对比与mbti、九型人格等等学说,目前比较客观的人格模型是“大五人格”模型,大五人格客观的底层逻辑是这个模型能够与脑科学相连接,直接将一个人的性格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相连。
1.内外向
长久以来大部分人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一个内向就是木纳、不善交际,外向就是八面玲珑在各种社交场合里穿梭有余。
大五人格的内外向的区分主要是一个人感受外部刺激的强弱。如果一个人,更易感受到外部的正向刺激,那大概率这个人就是外向的,社交活动、外界接触会让他变得更精神更有能量;如果一个人不易感受到外部的正向刺激,那这个人更可能是内向的,外部社交、聚会等会让他变得萎靡。
如下场景是判断一个人内外向最直观的一个方式。一名同学加了五天的班很累了,周末会怎么去放松自己。
如果这名同学去参加聚会、蹦迪等方式来获得放松,那大概率他就是外向的;如果这名同学静静在家里或者楼下的咖啡馆坐了两天,那大概率这位同学就是内向的。
内外向没有对错,一般而言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更容易感受外部的正面刺激,比较外向;随着年纪的增长,会有一个逐步变得内向的过程。
内外向的认知,在工作上有一定的应用,对于销售、市场等岗位,客观上要求大量的外部接洽,外向的人格有一定的好处;而对于科研、基金经理等岗位,更多的独处和思考更重要,内向性格会有更大的优势。
生活中与人相处,根据对象的内外向情况,调整相应的活动内容,从来都是事半功倍的良策。
2.神经质
这个知识给我带来了蛮多新奇的感受和启发。我有一个好朋友,以前差不多每周聚个两三次,和我一样蛮social的一个人。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其实我还是很social,大概每两三天就会约朋友出去吃个火锅啥的,然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咖啡馆里渡过一整天,新冠对我是否出门其实影响不大。
回到我这个朋友,他从疫情出现到3月底,完全放弃了社交属性,一直呆在家里,完全没出过门。
我和他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大五人格的神经质水平的维度。我朋友属于神经质水平非常高的存在,对应的表现就是风险敏感系数非常高。虽然当时新冠在成都也就寥寥病例,但对他而言,外界简直凶险万分。我正好相反,属于神经质水平很低的人,从来都不相信自己会是那不幸染病的万分之一,所以对应的表现是逛逛,该走走。在我朋友闭关在家的二三个月时间里,我外出最长持续呆家里的时间是45小时。
神经质水平高低,没有好坏之分。对我而言,懂得人类性格的这个层面,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旁边的朋友的各种行为。性格特点不是说变就能变,彼此的不同,需要的是理解,而认知是理解的基础。
3.宜人性
这点涉及到一个人好不好相处。有很多很难相处的好人,也有很多好相处的坏人。宜人性水平考量的就是一个人好相处的程度。
还是我那个朋友(他确实还真是蛮有性格特点),在我打牌的圈子里,就属于特别不受欢迎的典型。考察多年下来,这朋友也从来没干过啥缺德的事,个人履历及社会资源来考虑,还非常光鲜,但大家就是不喜欢他。
观察之下,他在牌圈不被喜爱的缘故,主要有以下几点:(1)总是很慢,一桌子人需要等待他一个人,而且这个慢还很大一部分是分心导致;(2)赢钱的时候,情绪过于外放,没有考虑对手方的感受;(3)输钱的时候,又有明显的情绪发泄,从荷官到朋友都感觉到了不友好。
这些行为表现的底层,是他非常低宜人性的性格特质。低宜人性的性格特质的人,往往在感知他人情绪状态并相应调整自身行为上很弱,经常发生自身行为与外界情境不匹配不和谐的情况:同时,低宜人性水平的人,在外界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对外展示情绪状态也往往是消极主导,从第一面开始就给予人不友好的感觉。
讲了这么多坏话,但低宜人性对个体而言,却不一定的坏事。一个高宜人性的人,往往会需要会照顾多人多放的情绪,同时因为害怕冲突,经常导致自己利益的损失;低宜人性人员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压力,能够让自己的精力、金钱更聚焦在自己身上。
4.尽责性
第一次看到大五人格的这个维度居然是对责任心的考量的时候,还是稍微有点惊讶。惊讶于原来责任心是一个人的性格底色,而不是主观认知。
对一个人尽责型的考量,主要观察这个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约会是否守时、是否有借有还等等对待小承诺的态度。一个人对待小事情都能显示责任心的话,往往就是尽责性很强的表现。涉及重大金额、个人重要选择等事宜,几乎人都会慎重的思考及行事,行为本身往往具有很强的刻意性,反倒更加不好考量一个人的尽责性维度。
尽责性指标的使用,在招聘员工方面、选男朋友这些个需要有一定的参照价值。至于交朋友些个,我旁边有蛮多总是约饭迟到的选手,但并不妨碍他们很有义气并充满了趣味。
5.开放性
一个人思维的开放性。我自己在开放性的维度上一直是比较弱的。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对人的开放性的测试时,是问一个人一道菜好不好吃,如果这位人是从外观、味道、食材营养构成等这些个客观维度来形容菜品的话,就属于开放性比较弱的人;如果这人对菜肴的形容充满了诗意,从大江大河到初恋什么的都想到了,那这个人属于开放性比较强的人。
开放性强的人,比较适合于做创意性的工作,比如写文章、绘画、雕塑等等;而开放性弱的人,比较适合做合规性的工作,如财务、法律等。
五.情绪状态
心理学学习带来的另一个看人的视角是对一个人的情绪判断,或许把动机判断加在这个维度考虑也并无不合适。
形容人情绪的语言、词汇千千万,但人的主要情绪基本上可以归结了以下几种:欢喜、愤怒、悲伤、恐惧、羞愧、轻蔑(傲慢)以及平静(没有情绪)。这些情绪中,有好的也有坏的,其实我们说接触正能量的人 ,往往指的就是多接触更多对周边呈现好情绪状态的人。毕竟,不管一个人的内心再怎么强大,周边环境和人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难以避免的。
每一个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一个主导情绪,各个情绪之间当然也会一直相互混杂着。
1.傲慢与轻蔑
在一级投资行业里面,最容易有这个情绪的是年纪在30岁左右、从事投资行业3-5年,有些个项目小成。这帮人里,经常能看到些个怼天怼地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3 5年从业时间让他们见到了足够多的足够牛逼的创业者,特别是在一线基金里的人。但单纯的和牛逼人接触到成为牛逼的人之间的鸿沟,其实他们还没法意识到。跨越这个鸿沟,需要非常努力,以及很多的运气。
(2)投资人是甲方,特别是只从事投资岗位的投资人,几乎不需要向任何人低头,被打击的太少,被夸耀的太多。
(3)投资的项目,一般在投资后的3年都会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死亡不会马上降临。估值的成长,以及伴随的名声带来了不少的成就感。
其实生活中也类似,往往集齐了几个要素一个人就会变得傲慢、难以交道:
(1)持续小成功的积累;(2)过低的阅读量,无法意识到自己在历史维度的渺小;(3)朋友圈不够大,无法意识到自己成就的一般;(4)持续没有低头成为乙方的必要。
2.抑郁与悲伤
“我抑郁了”一曾是网络流行语。抑郁是悲伤的轻量化的状态,一个人在失去什么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悲伤,最近的个人的新启发是一个人在没有找到人生意义支撑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悲伤感。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花了些个时间去思考,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变得抑郁。然后有幸就接触到了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积极心理学板块,得到的答案是“持续的不成功”。这个答案用在我亲大哥身上简直不能再贴切,同样18年到现在我个人的持续的挫折,我也感到自己的身上有一丝的习得性无助感。
我实在不喜欢处于这个状态的人,跟这类人接触多了,他们往往会把你带入一个同样糟糕的状态。
3.平和
被这类情绪主导的人非常少,这类人非常少。在工作过往的10余年,我脑子里能想起来的人员也就那么两三个。
一个内心平和的人,往往人看起来也是慈眉善目的,我们能够找到的参照对象就是一些大哲、部分僧人、道士以及其他信教人士,这些人通过修炼还真是把啥都想通的差不多了,平时基本上没有啥能够事项能够刺激到他们。既不过喜,也不过激。
近五年的看书、阅历和冥想,让我知道了这个状态的宝贵。一个人内心平和的状态,往往需要一个人有极高的认知状态,让碰到事项时处变不惊(参照:天道里的丁元英);又或者,这个人对物质、亲密关系、外貌及健康状态等等一切世俗欲望,抱有极低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