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和阻力。任何教育改革仅靠政策或命令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有新的信念、能力、热情和动机。
一在教师的课程意识。
落实校本课程,需要学校一系列的改变,如管理、教与学等方面的,但最为基础的、最为迫切的在于教师课程意识的树立。
课程意识是教师自觉地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有机统整,对课程发展中种种事物和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反映,进而追求真正教育意义上的有效课程实施,是教师对课程活动的自觉与敏感。
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课程实施是一种“反思性实践”,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意义。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需要时刻用自己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实施课程,创造出鲜活的课程经验。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为创造课程提高机会。
二要提高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课程是预设的,但其价值无法估量。教师需要在具体的课程实施情境中,与学生一道创生课程,对预设课程进行再开发,批判重建课程,如具化课程目标、增删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方式等。
三要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创造性利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更需要多样化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体现开发对象的“全方位”而避免“狭窄化”,体现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而避免“单一化”。
二在教师的课程能力。
有调查显示,占调查样本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能力不足。
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
一要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包括对时间资源、自然资源、人物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二要改变将教材奉为圣经的现状,提高教师对课程纲要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变通能力。三要提高课程评价和研究的能力,及时发现梳理课程实施中出现了问题,完善革新课程。
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其策略很多,择要而言,开展专门培训和教师自我研修是必不可少的两条基本路径。一要在教师教育中开设专门课程,培训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培训时分理论课与实践课,理论课主要解决“知不知”,实践课则重点解决“会不会”。二要促进教师自我研修,通过阅读、思考、写作提高专业素养,进而提升自己的课程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