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孕期到产后,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二胎是意外还是备孕?我一般都很坦诚:备孕。对,我们有计划地要了二胎。选择在小桓不到三岁时生下二胎,最直接的原因,是觉得年龄摆在这里,早晚都要生,再不生事业可能就要呵呵了。
原本,我是坚定的独生子女支持者。2012年结婚,16年末诞下小桓。期间五年,面对无数次长辈催生,从未动摇。公婆自然是催得早已不耐烦,一度以为我俩患不孕不育,言语里暗示该去医院检查还是要检查的,别不好意思。
忽然一天,思想转变,心生贪念,想要两个孩子。那总得先生第一个孩子吧,紧锣密鼓投入生娃大业。生完小桓第一年,带起来觉得吃力,体力没有年轻妈妈好,才有些许慌张。为啥,当初没早点生呢?没料到我会生二胎啊。
二娃小朗出生近俩月,我们收到许多祝福;和朋友的赞,赞我们勇气可嘉,敢生二胎;也有打趣我再生三胎拼女儿的,这个建议嘛,听得我有点哆嗦。
记得查完第二次B超的那天,我开车回家,盯着烈日下绵延的高架桥,远得没有尽头,眼睛忽地就模糊了,流下几滴眼泪,又是男孩儿啊。一边悄悄对肚里的孩子说,不用怀疑妈妈的爱;一边抹着眼泪,这未来,需要更多的努力与坚强啊。对女儿有执念,是因为,认知里总有一种声音。一个女人,活在这世界上,能被深切地理解,哪怕一次,那个人只会也只能是嫁为人妇,为人母亲的女儿。
流过那一次泪,也彻底释怀。毕竟俩娃的生活,容不得半点矫情。
过去五十多天,对我们来说,是冲击与理智在较量的日子。每个人的欢喜里,都裹挟着暗涌与忐忑。二胎的加入,并不是三口之家到四口之家的简易升级,称得上是一次家庭重组。
首先,原先的家庭生态被打破,每个人都需要适应新角色、新分工。
哥哥依然在食物链顶端,但有了“竞争者”。专属他的聚光灯暗淡了一点,因为父母的注意力,开始匀到两个孩子身上。目前,我们对弟弟身体力行的照顾更多,即使小心翼翼呵护哥哥的感受,也难免他偶尔的小失控。
弟弟回家第一晚,他嘴上说着你快去照顾弟弟吧。睡梦中却哭醒,一年多不喝夜奶的他,要喝夜奶(指定爸爸冲)换尿布(指定妈妈换)。老母亲有点苦涩,这是在确定“我是否依然还是爸妈的宝贝”吧。
孩子惊慌,大人敏感。
刚生完弟弟,小桓跟爸爸来医院看我。看见他,我就鼻酸流泪,被复杂情绪左右着,控制不住地要哭。有歉意,有心疼,掺杂着一点可怜,甚至品出了几分背叛。他越懂事,情绪带动的眼泪越多。第二次做妈妈,为何比第一次还难呢?
诚惶诚恐的最初几天,小桓放学,我一听到开门声,就赶紧放下手里的弟弟,从卧室箭步冲到门厅,整理头发垂手而立。等着迎接他归来,献上一个原滋原味的妈妈的拥抱。
爱是不可被量化的。但,大人也会不自觉地,用陪伴的时间、态度去衡量一下。
孙总是动荡期的定海神针,稳住大后方。
提前仨月,爸爸开始更多地参与育儿。小桓和他越来越亲近,形成他们之间的新默契,也更信赖并依赖着他,这才能相安无事地度过月子期。
一孩时代。晚上,孙总尚能在家中处理一些工作事务。如今,为了保证兄弟俩的作息,八点半家里就熄灯了,他抱着弟弟,我搂着哥哥,开始哄睡,再也进不去书房。
我们都在适应,我们都在调整。
其次,家庭内部资源需要重新分配。
二胎时代正式到来。从睡的床变窄,到用于购置个人物品的开销重预算,乃至以后成家立业能得到父母的资助程度,这些都是家庭资源分配问题。显性的资源分配,倒不是我心中的难题。因为显性资源更好分配,也更容易通过努力而改善。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忽视的隐性资源,才是多子女家庭资源分配的难题。
阿德勒的心理学派说,出生顺序,对人格乃至一生的行为发展有特定的影响。这其实就是家庭资源(尤其是父母的爱与关注)抢占过程,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
大多数的二娃,更抗压,更擅长以柔取胜,更多地出现雄心勃勃类人格。因为,他们出生在竞争的环境里,一来到这个世界,就面临资源抢占问题。还在襁褓中,可能就要哭更多几声,才能唤过来妈妈。同时,父母有了养育经验,能避开育儿弯道,对二娃的溺爱也大概率降低,造就他们的性格优势。
反之,领略过独占甜头的老大,因为弟弟妹妹的出生,更容易有被掠夺感,而产生孤独感、自卑感、不安全感。自觉做了足够多的心理建设,目前小桓对弟弟没有敌意,时不时还上演温馨时刻。这种焦虑,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在焦虑里,宠爱与溺爱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
朋友来家里看二娃,都会提醒自家孩子小声一点,不要吵到小朗睡觉。更多的时候,吵小朗睡觉的人是哥哥。非必要时刻,我一般不招呼他。给他点面子,同时,这个家毕竟也是他的,共同分享一个空间,就不能一味为了弟弟的“利益”去压制他的正常玩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有时候,看着他在言语动作里,故意在引人注目,会感叹又傻又天真的孩子啊。
有点闹哄哄的家,较少的睡眠,我把这称为:二娃的宿命。是他作为二娃要承受的,就像哥哥正在适应更少地被关注。
其三:身心的永久性变化,偏离人生的预设。
生完小桓,第45天,我去给教练班上了产后第一节课。产后第一年,抱着肉球一样的小桓,奔走上课。和现在产假一定要休满半年的心态,完全不同。当时拼尽全力,想挽回我已改变的趋势。想力证,即使生了孩子,我还能一样。如今看来,那是心态失衡的表现,对自我的消耗必然是大的。
和现在一样,当时的事务优先级,应该是自我恢复与照顾好襁褓中的孩子。今天,当我这样想的时候,妈妈的属性已深深地烙进我的血液,我变得更柔和、感性,竞争意识下降……稍不注意,就再拾不起职场人的干练。
生育,是女人一生的分水岭。是对生育这件事之于女人,最精炼的总结。
生育这件事一旦发生,身心情绪、时间精力等方方面面,相比男性,女人需要花更多的努力去调整与平衡。身材走样,情绪崩塌,时间被剥夺,个人理想止步不前,在日复一日里,一不小心就偏离预设的人生轨迹。所以,产后的修复,是一个重建的过程,身体需要重建,生活亦需要重建。身材走样是最轻微的,因为它最容易重回可控范围。产后妈妈重建生活,从身材管理开始,是最易上手的,它会是生活步入良好循环的开端。
想做自己,还想做好妈妈,这几年,一直在和这两种感觉做抗争。冲突不在于我有两种想法,在于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生小桓前,就决定要生二胎。仅有的一丝犹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问问自己,三年又三年,个人生活被按下暂停键,等到孩子求学离家的那天,这暂停键还能重启吗?我是要二胎还是要诗和远方?三胎,想要吗?年轻的时候,可是许下豪言,理想的家庭生活,是生三个孩子啊。算了算了,摇摇头醒醒脑,面对现实,老实趴下吧。
远嫁郑州,能在这安下心来,除了孙总本总,读书会是那几年最重要的存在。13年秋天,发起读书会。当时的五人小团体,从书友到挚友,六年间,我们见证彼此步入婚姻,为人母亲。那段时光,是这一生回味起来,都会嘴角上扬的日子。现在,聚会变少,时间调整,总是中午趁娃上学匆忙见上一面;探讨的内容也变了,文学、个人成长话题,慢慢淡出,幼儿教育占去一半的讨论时间。在现实里沉沦也好,沉淀也罢。毕竟,我们各自都有了风雨同舟的一家人啊。或许,夫妻恩爱,三观相投,家人齐心协力,是有可能一家人共同抵达远方的。现阶段,只需做好当妈妈的部分,我好了,周围的世界就好了。
生活的质量,并不能由是否生养孩子,生养几个决定。养孩子这件事,养过的人都知道,不管几个孩子,每个阶段,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目前的经验,不足以用养育经验来判断,这个二胎生得对不对,因为眼下的感觉良好,也许是因为我正站在迷雾中央。生孩子这件事,生不生,生几个,要男孩还是女孩,全是很私密的事,除了夫妻双方的意见,其他人的建议基本可以随风飘散。我是直觉型的人,当决定要生二胎的时候,其他的困难再也看不见。这件事需要点勇气,还需要点糊涂,考虑得清楚明白透彻,勇气早已消耗殆尽。
别问我生不生二胎,我二胎种草机,只管种草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