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一下两组叠词在创作古诗词时的用法。一组是“漫漫”,另一组为“恹恹”。
先说“漫漫”。
“漫漫”这组词,在古人作品中出现率还是高一点的。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句子:“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烟山漠漠水漫漫,老柳知秋渡口寒。”,“南山峨峨白石烂, 碧海之波浩漫漫。”
读了这几句,大概创作古诗词的爱好者,无论是从平仄方面还是格式方面,你读出点什么来了没有?
假如有看客还是不甚明白,那我就告诉你,这几句中的“漫漫”,在创作古诗词时,它是做平声来用的。
那一定会有人质疑了,“漫”不是读仄声,怎么又成平声呢?
“漫”,我们需要先了解下,它在平水韵或词林正韵中是可平可仄的字中之一。
单字为平声用,可参考古人所作的句子:“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青鸾信渺漫。”,“琪花风乱欲成团,度岭人言路已漫。 ”。
单字为仄声用有:“四体早知成散漫,前年悔更染閒须。”,“此日锦城花烂漫,何尝更忆洛城春。”
所以,若单字用可为仄声或平声,若当叠词用则只能为平声,不可作仄声而用之。
同理,我想说的另一个叠词“恹恹”也是如此用法,因为这组叠词多用于填词,这里我就不再过多啰嗦和絮叨了。
你若问为什么这个字只能这么用?对不起,不是有关研究人员,我可给不出你什么合适的理由和解释来。
知道这个知识点,我也是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听老一辈古诗词创作者告知并矫正,更是从读了许多古诗词作品中得悟而来。
今天为什么突然说这个呢?是我在诗词群里,见一位作者把“漫漫”放在一首七律中第七句的后两字作为了仄声处理。
当时是特别想提醒一下下的,但群内高手貌似如云,我还是不发声为好。毕竟咱人微言轻,不是什么大咖,尤其自感在群内吨位不够(其实我人真的挺瘦的),又笨嘴拙舌的,还是用写出来的方式,提醒提醒一下初学古诗词的爱好者吧。
说到最后,我们现代的古诗词创作爱好者,还是应多学多吸取古人创作的方式和规则。
虽然我们处于新世纪,古诗词的发展需要更多地去创新和提高。但有一点,万变不离其宗,该坚守的东西我们还是一定要坚守;该遵从的还是要遵从。从而才能使我们的古诗词文化源源流长,无论在何代都会立于不败之地。PS:这个叠词只限于作古诗词与现代诗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