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过年,元宵节当属年里最热闹的一天。
记得儿时,每到正月十五这天,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人们,都会在午时聚集在体育场四周等着看社火,县城的四条大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水泄不通,老百姓们都为了在这个盛大的节日图个热闹和喜庆。
母亲这一天会早早起来,让我穿好过年的新衣服,给我扎起漂亮的小辫,头顶上还会带上她亲手用钩针织的粉色小草帽,在那个缺少头饰的年代会格外显眼,我提前在巷子里窜来窜去,好让小伙伴们看到,邻居们更是赞叹心灵手巧的母亲会打扮姑娘。急性子的爷爷站在门上一直催促,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正月十五走百病,一定要早早出门看社火,记得让娃钻个长长的金龙,一年无病无灾!”因为体育场离我家近,母亲总是带着我步行前往,一路上拥挤又热闹,路过周边偏僻点的街道,全是停满了的自行车、摩托车和拖拉机。
我最爱看社火表演里的踩高跷、赶毛驴,还有划旱船。我一直惊讶一根一米长的木棒是如何被表演者穿在脚底,还能够稳步前行,终于有次看到表哥也来表演,一直等到他演出完坐下,脱去长袍才知其中的奥秘。划旱船都是些浓妆艳抹的美丽姑娘或年轻少妇在挂着五彩布料的小船里灵活地扭动着腰肢,载歌载舞,人船合一,旁边戴着帽子的船夫会做着划船的动作,孩子们尤其喜欢看小丑在船后的搞怪表情,两边的观众看着喜庆诙谐的表演,发出一阵阵笑声。社火里最隆重的就是舞龙了,当一条条长龙在人群中穿梭、摆动、翻滚,人们洋溢着笑容在龙背下穿来穿去,孩子们发出惊喜的尖叫声时,我总会发呆似的看着舞龙人,想着看似简单的一跑、一跳、一扑…龙仿佛就有了血肉之躯,尽情舞动着生命与灵魂。母亲则紧紧拉着我的手,踏着欢快的步子穿过每一条美丽的长龙,想让我沾满福气与灵气。今年是龙年,大年初五,没想到在老家门口又看到了社火,我指着舞动的龙激动地对着大宝和小宝说:“快看,舞龙,妈妈小时候每年过年都要钻龙呢!”二宝问为什么要舞龙,看着跳跃腾飞的龙,一个个和龙有关的精神、寓意在我脑海中闪过,但我还是用了最简单的四个字,就是爷爷告诉我的“祛病消灾”,因为这是每个老百姓心目中最简单而又朴实的愿望。
而看烟花,比起看社火,在以前更是一种奢望了,因为一年只放一次烟花,仅在元宵节。这一天,奶奶在下午就会用元宵粉和好面,用擀杖撵好花生碎、核桃碎、芝麻碎,掺上白糖、葡萄干,还有奶奶从老家带来的自己腌的玫瑰酱,一起搅拌均匀,另一头灶火上也不闲着,蒸着白花花的沙洋芋,等着出锅晾着不烫手,奶奶就捣成碎泥活洋芋面了,两种面提前醒好,馅料备好,为的是看完烟花回来,全家人一起包元宵和洋芋丸子,吃到嘴里才算一年圆满幸福。
准备好这些,天色也不早了,全家就准备早点出门去城西边河坝旁抢占位置共赏烟花了,每年爷爷奶奶都会穿戴地整整齐齐,去参加这场隆重的集会,我提着金鱼电灯笼,一路依偎在奶奶旁边走着,路途中一直躲避人群中放炮的熊孩子,胆小的我最是害怕这震耳欲聋的炮声了。在干涸的两岸边,人们共同等待着烟花的绽放,小小的我被挤在人群中,爷爷生怕我看不着,会抱起越来越沉的我,我仰着头,看着璀璨美丽的烟花,如同在童话般的世界。每一个烟花的绽放,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赞叹声,人们欢呼着,不知不觉一年又一年。在外求学工作后,我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节日遇到烟花,依旧绚烂,只是爷爷奶奶再也不能看到这火树银花了。现在,每逢元宵节还是必看烟花,带着父母,带着孩子,因为,儿时,看烟花是憧憬;年少时,看烟花是浪漫;人到中年,看烟花是一种仪式。
记忆中,烟花过后,回到温暖的家里,在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热气腾腾的灶火上会有两种圆圆的食物,一个是奶奶煮在锅里白色透亮的元宵,另一个则是爷爷油锅里炸着金黄色的洋芋丸子了,一白一金,白色好似圆润皎洁的明月,金色好似夺目耀眼的烟花,交相辉映,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吃着香甜软糯的汤圆,是我儿时元宵节最幸福的事。
那时,只有一个期望,愿长如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