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是一个成语。最早接触到它是在新概念英语二的课文《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那时候对“礼尚往来”的真正内涵并没有什么深切的领悟。
什么是“礼尚往来” ?我特地搜索了一下。百度上的解释“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借指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对方 。”
“礼尚往来”出自戴圣《礼记·曲礼上 》。“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从字面解读来看,“礼尚往来”注重的是双方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礼尚往来:我们为什么爱送礼》这一课中,他先介绍了她母亲眼中的“礼尚往来”逻辑:1.收了人家的要还礼。否则亲戚朋友就没有了。2.还礼时不能少于地方送给我们家的礼,至少要加个10%什么的。3.亲戚,逢年过节要送礼。4.对待一般亲戚、一般朋友,对方盖房、红白喜事、生孩子或者有其它大事的时候要送礼。
看得出来“礼尚往来”是一种风俗,陈教授的母亲更是非常注重礼节。她与亲人、朋友等人中友好往来,以更高价值的礼物回赠对方的情谊。这里的“礼尚往来”意味着有修养,不占任何便宜,即便自己身处弱势地位。我的妈妈虽然没说过“礼尚往来”,但是她教导我要跟别人好来好去,也就是“礼尚往来”的通俗解释。
陈志武教授在课程中认为“礼尚往来”是一种典型的跨期价值交易,交换信任的基础是友情。当一般亲戚、朋友,对方盖房、红白喜事、生孩子或者有其它大事的时候要送礼,此时的“礼尚往来”则表现为一种融资行为,不断重复的相互融资、彼此帮助而解决大额开支挑战的过程。诚然,“礼尚往来”能够起到一定的雪中送炭或者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礼尚往来”的圈子也是有限的,当需要扩大融资范围、增加融资规模时,就需要现代金融中介和市场。正是现代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扭转了融资时对亲友圈依赖,促进了资金的流通,缓解了人们资金不足的状况。但是,不同的是,亲友圈之间的融资成本较低,毕竟基于一定的亲友关系,可信赖度也较高,而金融市场中的融资相对来说就充满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随着现代金融在城市甚至农村越来越发达,人们对亲友圈融资的依赖度在减少。特别是人口流动增加以后,作为重复融资体系的亲友圈所需要的信任基础在瓦解,金融也在改变传统的“礼尚往来”文化,并因此改变我们熟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陈教授的总结很好地概括了现代金融的影响。
金融的观点解读“礼尚往来”,我发现这种文化多了一些商业的气息,少了一些情感上的纯粹。不可否认的是“礼尚往来”最初的起源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它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情境解读。
陈教授说道,“ 现代金融市场会使得‘礼尚往来’从原来的‘融资功利’到改变为侧重无所求的真正友情。”这一点,我认为很有道理。很多社群中的朋友都是不求回报的。在核聚老师的决胜考研圈中,就有很有朋友,比如Jockie、小桐姐、阿秋等,他们无偿分享他们的学习资料、学习经验等。我们以点赞、评论等方式阅读他们的日志。这也是礼尚往来。同样,在007社群,战友们阅读其他战友的文章,并给出点评。在微信群里,其他战友也同样分享他/她的点评。真诚而到位的点评,承载着一份独特的情谊。点评,拉近彼此的距离。这其实也是一种礼尚往来的方式。
财富带来自由,金融解放个人。经济独立,财富自由,礼尚往来更多时候是传递感情的一种方式。人类的文明进步的标志就在于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开始向精神需求发展。
“礼尚往来”文化,至今与时俱进,说明先辈的智慧在新时代仍旧有其值得发扬光大的地方。“送礼”等观念虽然有所转变,但是承载着一份情谊、一份心意。能够身体力行,做到“礼尚往来”其实也是情商高的表现。它意味着珍惜情谊,可能获得更持久和亲密的关系。
学习“礼尚往来”文化,不仅仅是用传统观点解读,更要结合金融知识去思考。如果你想了解、认识“礼尚往来”请多一点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