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
儿子就读高一的胡女士表示,孩子每个月都要上万的补课费,接受采访时她说:“一开始在陪孩子补课间隙,还去咖啡馆坐坐,后来变成连杯奶茶也舍不得喝。我和孩子爸爸都精简了自己的开销,全力以赴供孩子。”
网友们也纷纷开启令人心酸的吐槽模式:
“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不知道现在补课有多贵!”
“听说补课花了这么多钱,别人都不相信,不理解。”
校外补课,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为不少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家长们很无奈,觉得难以承受,却又不得不接受。
1.都是起跑线惹的祸
这让我又想起前段时间的一个新闻,为新电影做宣传的邓超,在记者发布会上被问到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说: “我现在不给等等报任何补习班,就是运动,让他彻底地享受童年。输在起跑线就输在起跑线,但我要保存一个很好的等等,我不要那些学习的压力。”
此话一出,立马被网友diss,有人说他站着说话不腰疼,自己的孩子早已经站在了“人生起跑线”的前列,何来输一说。
毫无疑问,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当今社会最成功的教育宣言。 撇开一时无法改变的学校教学质量因素不谈,我想这便是家长们连奶茶也舍不得喝,却愿意花费大量的金钱投入到课外补习班的原因了。
2.补习班,换心安
在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每个父母都希望能培养出学霸,拥有一脚踢开阶层的上升之门的能力和步入人生巅峰的美好愿景。
我也不例外。
我们必须承认教育对未来的重要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其实从女儿上幼儿园开始,我便发现家长们在一起讨论的主题常常离不开补习班和学区房。有一位邻居为了支撑这笔费用,利用上下班时间开起了滴滴顺风车,妻子也在业余时间开微店,而孩子放学后以及周末要上的补习班多达五六种。每天连轴转的生活不仅让夫妻俩心累,也让孩子常常以哭闹反抗。
在和他们沟通时,他们也觉得孩子太可怜了,但随即又表示:
“有什么办法呢?现在不吃苦,将来就会更苦,一切为了孩子,忍忍吧!”
而另外一个报不起补习班的妈妈则不无惭愧地说:“我是不是特别失败的家长啊?”
对于这种把物质条件的好坏与父母成功与否划上等号的说法,我挺不能理解的。且不谈一味贪多求全的补习方式,以及吃苦才能有一个好未来的教育理论,仅仅是跟随大流,盲目从众的心态,就已经折射出家长们的焦虑。
有一位网友道出了一些父母内心的写照: “补课有一定作用,但更多的时候,家长就花钱买个安心,不管孩子是否学进去、是否有成长。甚至有些家长自己越节省,越觉得自己伟大。已经到了个病态的地步了。”
是的,家长们追求的是心安。
环顾四周,大家都在追赶分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仿佛不报个班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的言论:
“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
“我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钱,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吗?”
“你要好好学习,要听话......”
而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早已在自己的著作《巨婴国》里道出了真谛:听上去是一切都为了孩子,而且很多家长也真是牺牲太多,但他们要换取的,是孩子“一切都得听父母的。”
一切为了孩子,实则一切为了自己。
当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身上时,就会衍生出越来越多超负荷的要求与期待。孩子也会感到焦虑、讨厌学习甚至滋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3.12年不回家的高考状元
前段时间一则“高考状元12年不回家过年,发一万五千字长文断绝关系”的新闻,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34岁的王猛(化名)高考是四川一地级市的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录取,上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的电话、qq、微信。他找心理医生,甚至准备再到北大读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开启自我救赎之路。
“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这位主人公在剖析自己父母的教育问题时激动地说。
而这对竭尽全力培养出北大状元的父母在被采访中,除了固执己见,就是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是的,我们从来都不曾搞懂过孩子。然而孩子也搞不懂花几万为自己报补习班而不舍得喝奶茶的父母。
我们付出的也并不是他们想要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咱们国家向来不缺愿意奉献和牺牲的家长,但同时类似“高学历不孝子”“白眼狼”的新闻屡见不鲜。
很多时候,家长看似无怨无悔的付出只能感动自己,而在孩子心里却是控制与伤害。
补习班、学区房、情商、财商教育等等固然能为孩子创造高起点,但如果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没有建立,爱与自由没有满足,纵有万贯家财都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4.学会了解和尊重自己的孩子
所以在盲目攀比、焦虑盛行的当下,与其用执念将孩子赶鸭子上架,不如沉下心来陪伴和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补习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全面发展。
意大利瑞吉欧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兹在《不,一百种是在那里》的诗篇中指出了孩子们学习的个别差异性。
孩子,是用一百种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
一百种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
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发展模式、开窍的时间点、人格、脾气、学习类型、成长经验及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
更何况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需求和兴趣,这些个体间的差异应该得到尊重。
然而如果我们不加思考的随大流,如果连父母也不愿意用心去了解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不知道还有谁能拯救他们。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让时代的悲哀,成为自己家庭的悲哀。
与其抱怨制度,跟风报班,不如反思自身,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结合家庭的优劣势,重新权衡和规划孩子未来的成长方向。
一个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与爱,愿意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兴趣,给予选择和犯错权利的父母才能收获孩子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