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的“有耻且格”通常被翻译成: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三国时的何晏认为“格”字就是“正”的意思。但是,这种解释并不通透。
那么,“格”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网状的格子”,是中国古人的坐标系。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也经常用“横排第几格,竖列第几格”来表示物体的位置。中医药柜有若干格子,每格都的抽屉上面都写着“当归”“枳实”“黄芪”等药物名称,里面都装着对应的药物,必须各就各位,如果错了位置,就会抓错药、吃死人。因此,必须“严格”。
这样一来,“有耻且格”的意思就是:有羞耻心,并各安其位。
儒家的所谓“格物”,就是让物品落到对应的空格里,引申为让人、事、物各安其位。如何让事物各安其位?如果靠统治者一件件的“码平”,那就吃力不讨好,永远也完不成的。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要摆正天地的位置,万物就各安其位,生机勃勃。所谓的“天”就是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所谓的“地”就是干事创业的平台。统治者把“天”“地”摆正了,群众就会各安其位,事业就是蓬勃发展。这就是“为无为”的智慧。
如此理解,“格物致知”的道理就鲜明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