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一岁十个月时,已会说很多话,日常生活中与大人交流,基本没有障碍。比如晚上临睡前,她会跟我们说:雨忆要吃奶睡觉觉(她还不会使用第一人称)。早上起来,她看到我起床穿衣,也会说:妈妈穿衣服。即便我吃饭,碗里空了,她也要报告一句:妈妈吃完了。
会说话,能表达,这是一件极好的事,也说明她的语言能力发育得还不错。这个时候,她也学会了使用否定词,知道说“不”。要强迫她做任何事,那是不可能的,她会一个劲儿地拒绝:不要,不要!
有一次,我往皮箱里装东西,女儿坐在盖子上。等收拾完,我要女儿出来,因为我要锁上了。可女儿不听。这时,婆婆过来说,“我看看”。女儿以为奶奶要打她,赶紧跑出来,叫道,“不要打,不要打”。弄得奶奶很尴尬,因为她真的只是过来看看她在干什么,而不是打她。
女儿的反应,也让大人反思,平日因为她不听话,便以为可以用打解决问题,岂知已给她的心理造成阴影。而她,竟然知道用语言告诉我们:不要打。她知道有些事是不好的,只是控制不住玩的冲动。
我原本担心,大人不经意的语言,会伤害到女儿,所以我一直比较注意。但婆婆他们还是老旧思维,以为骂孩子,就能阻止孩子做一些他们看来愚蠢或不好的事情。
有一天,在老家,我不在,女儿坐在马桶上拉臭臭。她的裤子上有一根带子,像鞋带,尾端是硬的。她无聊,就用带子去戳自己的大腿,还叫着说:痛!
看着她这么傻的行为,婆婆忍不住说了一句:你是傻瓜呀,自己戳自己!但女儿立刻反驳:“雨忆不是傻瓜。”她知道“傻瓜”是不好的词,她急于撇清自己身上的标签呢。
正因为她知道交流,懂得反驳,所以家里每天都在上演“吵架”。女儿本身也是调皮的。某天太奶奶说了她一句太调皮之类的话,她不爱听,想要去打太奶奶。于是太奶奶说:“你打我,以后我不提水给你喝了。”每天清晨,太奶奶都会提着两个开水瓶,去别人家的井里提山泉水。
女儿也不害怕,回答,“不要你提”。太奶奶又问:“我不提,那谁提给你喝啊?”女儿有恃无恐地说,“奶奶提”。
其实,这一幕,我似曾相识。曾在医院,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七八岁的儿子输液。全程他们都在争吵。从他们话里的意思,可以得出其家庭关系,儿子明显与爸爸亲近。
妈妈说:“我这么辛苦,你就不能乖一点吗?”但儿子一点也不体谅,反驳说:“那你走啊!”妈妈说:那我走了,不管你了。但是她只是嘴上说说,却根本没走。或许儿子也是习惯了,有恃无恐,即便她走了,爸爸也会来接他。
我不知道我女儿是不是也是这种心理,但她确实是有恃无恐的。因为家里就她一个小孩,所有人都宠着她。而且她也会找靠山。每次我们谁得罪了她,她非常记仇,不让你碰她,然后去找另一个人撒娇,寻求庇护。
这个阶段的女儿,确实是十分叛逆的。她有时并非分不清对错,而仅仅是想与大人对着干,挑战我们的权威,为了反驳而反驳。把你气得暴跳如雷,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比如有一次,她因为调皮,拖着盖菜碗的罩子,把桌上的三个菜碗全打掉了。婆婆气不过,打了她的手。后来我跟她说了一通道理,便问她:“你知道错了吗?”女儿执拗地回答:没错。她犯了错,还死不承认。
婆婆赶紧替她辩护:“她知道错了,她已经保证不会再打菜碗了。”既然这样,那我也不强求,换了句表达的话:“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是不是?”没想到,一向喜欢说否定句式的她,回答的是:故意。
如此看来,她心里如明镜般,对与错,是与非,不能说都分得清,但还是明白的。只不过,她并没有那么乖顺,完全按照大人乖宝宝的样子,她只想做自己。这个性,倒比我强多了。
对于她的叛逆,我倒并没多担忧,只要大人多引导,她能明辨是非就好。只是有时大人反应过度,反而会把她推向相反的方向。
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她独特的特征,而此时正是她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若能正确地引导,某些坏习惯,都能得到揪正,她也会越来越懂事,成长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