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要先阅读原著《Moon and Sixpence》的,无奈太多单词不太懂,加上不太习惯作者的写作风格,看得云里雾里的,所以觉得还是先看翻译的好。故有此笔记。
其实也还是没有能力很好地欣赏这部为人称道的杰作,只能是大概觉得它很厉害,毛姆很牛逼吧。
《月亮和六便士》主要是说关于一个英国男人的事情。作为一个股票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在伦敦过得不算很好但是也不是很差,收入良好,妻美儿帅,有着人人羡慕的好生活。然后突然有一天,在他四十岁左右,在大家眼里沉默寡言的他突然放弃在伦敦的一切,包括事业,包括家庭,影单影只地去到巴黎学习绘画。用他的话说是,"我一定要画画”。然而在别人的眼里,他的画工拙劣,完全不懂得画的是什么。唯一一位认为他有画画天赋的是一位叫做德克·斯特罗夫的荷兰人。斯特罗夫在斯特里克兰快要病死的时候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结果他痊愈之后和斯特罗夫的妻子搞在了一起(说”搞在一起“或许有点奇怪,因为斯特里克兰并没有主动去勾引他朋友的妻子,只是他身上的那种狂野不知不觉地吸引了布兰琪,而斯特里克兰对爱情的对世俗的不屑一顾让他并没有觉得对不起朋友的羞耻心)。最后布兰琪因为和斯特罗克兰吵架喝草酸自杀身亡,伤心欲绝的斯特洛夫回到家乡荷兰,而依旧贫困潦倒的斯特罗克兰前往一个叫做塔希提的小岛上渡过余生。也正是在这个近似于乌托邦的小岛上,斯特罗克兰创作了大部分在其死后被颂为伟大杰作的作品。
作者笔下的斯特罗克兰,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实是一个”渣男“。抛弃妻子,抢朋友妻,更过分的是竟然没有觉得那有什么不对,更别说有羞耻心了。然而在作者看来,虽然他的人品真的很不怎么样,但是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虽然大部分作品是在其死后才被世人所认可的。这其实是很矛盾的吧。就像”月亮和六便士“的关系,”人们抬头能看见明亮的月亮,却忽略了脚下随处可见的六便士。我想作者是希望通过这种强烈的甚至有点极端的对比,来探讨理想月现实之间的关系吧。现在很风行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裸辞,实际上是不是跟斯特罗克兰很像呢?放弃眼下让人筋疲力尽甚至无可奈何的现实工作,去追随心里那虚无缥缈的理想,即使意味着”不负责任“,意味着生活质量的大幅度下降。不得不说,虽然不是很认同男主角的做法,但是还是很佩服他的勇气,特别是在四十岁这个大部分男人都不想再有改变的关口。
文中描述的两个例子,让我感觉很深刻。医学院毕业的亚伯拉罕各方面都很优异,在年纪轻轻地时候就被推荐为医学院的主任,然而他却毫无征兆地突然辞掉人人艳慕的工作、去道亚历山大港口心甘情愿地海关部门做事,领着微薄的工作,却也其乐融融;因为亚伯拉罕的放弃,他的竞争对手阿列克·卡迈克尔获得了提升为医学院主任的机会,从此飞黄腾达,收入颇丰,并受封为爵士。在”落魄“的亚拉伯罕和光鲜的阿列克之间,到底说更快乐呢?”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市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是成功吗?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认为呢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又什么要求“。 到底是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是要去看看“那么大的世界”,还是要留下来踏踏实实地工作过好眼前的日子,取决去你怎么看待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