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节课的优劣,任何表象上的热闹都不足以成为标准,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能够透过表象直达心灵,能够让学生在十年,二十年后还牢牢记着,并可以影响和指导学生一生的课。
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怎么教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一定是学生接受了什么,学生的领悟是衡量一堂课优劣的唯一试金石。优秀的课总是能够透过一切表象,直抵学生心灵深处,而肤浅的课却多数如隔靴搔痒,看起来五彩缤纷,却总不能真正发挥课程关注生命的功用。
相当数量的课堂上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定位过于随意,新课导入画蛇添足等病症。
新课程改革不能过分注重形式的新,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改什么呢?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改革目标先行的教学设计,改革学生被动接受的消极现象。改革的结果是要培养起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而当个人解决不了问题时,要能够很好的,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依靠众人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新课改追求的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是一种发现了问题,绝不轻易放弃的执着,一种善于集思广益,依靠集体智慧来实现目标的协作精神。这三点实际上又是现代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学习和工作才能,所以概括来说,新课程改革,实际上要培养的就是这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