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里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互联网很多公司也开始做读书会的生意。然而从小到大读了那么多书的我们却疑惑了,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记不住?
读书真的真的是为了记住吗,你现在还记得初中物理定律吗,恐怕也记不全了吧,但是你能够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应用某些物理知识。所以读书记不住并不可怕,你又不去参加一站到底,对于多数人而言读书还是为了学以致用。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呢?
1.带着问题开始,阅读一本书的内容
人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消遣娱乐陶冶情操,还是为了获取信息增长见闻,亦或是开阔思想自我提升。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并不适用于消遣娱乐的书,那些书自会用色彩、语言、情节和情感去吸引你的注意力。而当你为了自我提升而去读一本书时,多半是因为脑海中有了困惑,需要了解或是解决一个问题。
从序言和目录开始读起,提出更多的问题。此处的序言主要是作者自序,推荐序可读可不读。序言有助于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目录有助于了解书的大纲。买书之前可能我们已经有一个困惑了,读完序言和目录应该会有更多的问题: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分了哪几个方面去讲的,通过这本书能够解释或者解决哪些问题?然后再接下来的读书过程中一步步去验证。
采用不同的速度来读书,适度思考。读书速度应该不要慢到不值得,不要快到不理解。加快阅读速度的核心是要根据脑速来读书,无需一字一字去阅读,还要减少视线的停留和回看,了解书中含义即可。对于不理解的章节,可以选择二次阅读,还不理解可以先标记等到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再次阅读分析提炼。读书时适度思考有助于我们理解,但是没必要怀疑一起,暂且按照作者的思路才能够汲取书中更多的营养。
边阅读边标记,为记笔记做准备。读书的时候拿一支笔会有效提高你的注意力,还可以在书中标记你认为的重点、疑惑、思考。虽然有人建议先通读一遍等读第二遍的时候再做标记,但我觉得需要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有的书浅显易读本来就没打算二刷;有的书看第一遍完全懵圈,这时还是建议再刷的时候再标吧。标记不只是划线画图形,各种符号、折角、批语都是可选的方法。更有甚者会建议撕书呢,虽然我从来不这样做,但你也可以尝试一下。以这样的阅读方法看,其实书非买不能读也。
2.做读书笔记,重构一本书的思想结构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对书中的内容做了一些标记,但这只是碎片化的要点与思考。我们还需要立柱架梁,形成知识体系。
提炼核心思想,重构全书框架。虽然书的目录也包含了书的主要结构,但是很多书只是简单归类却不体现核心结论,还有一些书连归类都省了。这就需要后续在读书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重构书的结构。提炼书中的核心思想或模型,对每个方面采用结论性的语言去描述,以此来重构全书框架。其中思维导图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值得大家借鉴,也可采用别的方式。
思维导图还不够,简报式笔记更丰富。虽然我们已经把全书框架梳理出来,但会发现还有很多自己想记的内容没有包含在内。读书时遇到的金句、模型、方法、某个章节引发的思考、共鸣等等,有可能在我们今后会用到、会和别人谈论,那么也一并记下来吧。容括了这么多的内容,思维导图当然不够了,像上学的时候做一份简报吧。出发吧,少年!
3.输出思想行为,批判性应用书中理念方法
如果把读书比喻成做菜,梳理书中要点记笔记就是切菜,只有进行思想输出或者实践应用才算是真正开火炒菜。这样来看,我们很多人都还停留在洗菜的阶段。
回顾笔记,关联对照纳入自己的体系。笔记做完了并不代表你学会了,想想上学时做的课堂笔记,等到做题考试前还需要拿来再看几眼。所以读书笔记建议放到手机照片或笔记软件里,等到用的时候可以随时拿出来看。考试是需要平时做题练习的,写读书感悟也算是一种练习,这时无需像读书笔记那样全面,只需选取和自己工作生活关联的一两点即可,这样才算把书中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体系,才算把书读成自己的。
联系生活,用批判性思维去实践书中的观点和方法。所谓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批评指出书中的错误漏洞,而是要在读书时有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去产生关联碰撞,去考虑这本书在讲什么,什么情况下适用。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日式的书很喜欢总结很多小技巧小方法,却不一定都适合自己,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好了。
正如很多人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只读书并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只有行动能解决问题。实践才是读书的终极路径。
参考书目:
《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沟通圣经》12、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