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网上搜了搜,喜欢文字的人可以有四种归宿,文学研究文学教师作家和文化推广者,扪心自问,我干不了文化推广者,文学研究也够呛,不过可以去试试,教师和作家倒是可以好好考虑一下,其实啊,我也不用整天要死要活的,不管怎样,社会主义饿不死人,怕个什么。
图书馆工作想着应该不错,但是不知道实际情况怎么样,而且我刚刚看了一下国图人家只要研究生以上的学历好尴尬。
北京我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是哪机会多啊,而且有很多有慧眼的人在哪,说不定就有哪个伯乐样中我这匹不成器的马驹了呢。有机会可以去试一下明天去了就算是试试水。
周国平先生说得也许是对的,惬意的闲适才是真正的享受生活,只有如此才算不浪费时光,但是我为什么做不到呢,其实我可想这样,但好像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观念在阻止我,也许就是因为我这个人还是会受制于环境才会如此纠结吧,活成想要的样子是肯定的,只不过需要点时间罢了。
我终于找到读书的用处了,那就是读得书多了,写文的时候就会偷,哈哈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读书就是找灵感,这是我读到周国平先生的第一本里提到的,现在呀,读书对于我总算是有用的了,开心。
我是一个喜欢走极端的人,这段时间我就在走极端,对于生活和自己的过度关注让我忽略了该怎样去面对知识的问题,我之所以难以静下心去学习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去看待知识,知识是认识世界和外部环境包括人本身的工具,没有它就无法产生认识,我现在的认识就是建立在之前学到的知识之上的,所以我近段时间以来排斥知识的做法是错误的,至于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我现在也说不太清楚,我好像只是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知识,书籍也是如此,看来还是够自私的,再就是自己喜欢的,多半是因为某个具体的人而喜欢某些知识,甚至对于文学,我也是只关注自己慕的作者作品,让我去背哪些貌似冠冕堂皇的理论,我还真是不情愿的很,但是没有办法,也许这是一个过程吧,大不了为了靠近文学,我忍一忍,到考试一结束全部清零,一股脑都忘掉。可是话又说回来,这不是应付考试吗?这样的知识我学着也不情愿以后也没什么价值,难道就为了一场考试就要违心地去学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想想还挺悲哀的,但是我好像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也许是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的弊端吧,我现在明白了这些,就算是后知后觉吧那又能怎样呢?在中国升学就是如此这就像一套游戏规则,只有按照这些规则才可以一点点的晋级,才有可能改变规则,不过这些规则如果没有更好地去替代,目前它至少应该是合适的。行了,那我就在这些干巴巴的理论当中尽量榨取点可怜的营养吧。
每个生活里的人都是多多少少有点无奈的,甚至每个古往今来的时代多多少少也是有着无奈的,什么是奋斗呢奋斗也许就是牺牲自己去战胜这无奈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时代的,总之牺牲自己都是难免的,古代的隐士们是聪明的,他们不想牺牲自己去对抗这些无奈,于是选择了远离时代,让自己的无奈压缩到最低的状态,我也好想像他们一样啊!但是,正是有许多人的牺牲才让人间走到了现在的状态,隐士是保全自己,牺牲是成全群体,这里没有高下之比,我只是好奇自己会怎样抉择而已。
在自习室里坐不住了,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这的自习室人太多了,空气都不好,我总感觉憋得慌,太闷了。
明天去北京怎么能少的了周国平呢?我带着他这本蓝色封皮的文集去,打发一下在火车上的时间,一会回去先收拾一下东西,这次去最让我期待的是国家图书馆,已经不是什么协和医院了。如果能在北京见一下周国平先生该有多好啊!算了,我收回这句话见了面也不知道说啥,多尴尬。
刚刚在b站居然找到了周国平先生的讲座视频,太意外了,虽然很多的内容在他的书里都已经写过了,但是听他讲还是很激动。我觉得他让我真正知道做人是怎么回事,自己究竟该怎样去生活,还有就是他的思维方式,他关于生命的学问,很感激他,他的书我可能还会再读一段时间,过一段日子就会寻找下一个老师朋友了。
十月二十一
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