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曾经评价过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年轻的时候》这篇小说却比较独特,是以女性眼中的男性看女性的角度来描写女性的。
这拗口的角度对人物的描写进行了多次转换,对作家的观察力和文字功底也是多层考验。
在张爱玲看来,作者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任意支配和塑造人物,应该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逻辑和心理轨迹去创造人物。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不能脱离、违背生活的真实。
《年轻的时候》虽然不是她最为口碑相传的那篇,却也字字金句,在写实小说里可谓登峰造极。我最喜欢她对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的描述,不追求华丽辞藻,不为艺术而刻意虚构,都是很符合现实,基本每个普通人都能心领神会的小细节。
摘录了一些赏析。
男主人公初次与女神赴会前的服装准备。
次日,汝良穿上了他最好的一套西装,又觉得这么焕然一新地去赴约有些傻气,特意要显得潦草,不在乎,临时加上了一条泛了色的旧围巾。
午前最后一课也没有去上,赶回家去换围巾,因为想来想去到底是那条簇新的白羊毛围巾比较得体。
来到赴会地点后,又是各种心理斗争与踌躇。期望过高,力争完美,最后利用延挨抵掉对未知的潜意识恐惧。
来到外滩苏生大厦的时候,还有点惴惴不宁,愁的却是另一类的事了。来得太早,她办公室里的人如果还没有走光,岂不是窘的慌?人走了,一样也窘的慌。他延挨了好一会,方才乘电梯上楼。
见了面后,发现现实的女主与想象中有些差距。“想得太多了,就失了真”,真的血肉之躯,竟然处处是平常人那个样子。人间的烟火,总是把人带回生活,而生活大多都是琐碎而无味的吧。
她仿佛和他记忆中的人有点两样,其实,统共昨天才认识她,也谈不上回忆的话。时间短,可是相思是长的——他想得太多了,就失了真。现在他所看见的是一个有几分姿色的平凡的少女,头发是黄的,可是深一层,浅一层,近头皮的一部份是油腻的栗色。
虽然与想象中的完美形象不符,但是毕竟情愫未消,竟不由自主给在心里一遍遍为女主找开托。只是为了心中的“美梦”继续,为了这个美梦,宁可保持些距离,拒绝再深入理解了。
他觉得烦恼,但是立刻就责备自己:为什么对她感到不满呢?因为她当着人脱鞋?一天到晚坐在打字机跟前,脚也该坐麻了,不怪她要苏散苏散。她是个血肉之躯的人,不是他所做的虚无缥缈的梦,她身上的玫瑰紫绒线衫是心跳的绒线衫——他看见她的心跳,他觉得他的心跳。
汝良现在比较懂得沁西亚了。他并不愿意懂得她,因为懂得她之后,他的梦做不成了。
多少人的初恋,心中的白月光都是“为了恋爱而恋爱”。只靠着一颗乱跳的心便可演绎出一场独角戏。
他不喜欢她这种邋遢脾气,可是他竭力地使自己视若无睹。他单拣她身上较诗意的部份去注意,去回味。他知道他爱的不是沁西亚。他是为恋爱而恋爱。
张爱玲的比喻顺手拈来,都是生活里柴米油盐间便可触及的场景,但是知情意合一,非常精辟。例如男主赴会途中听到的绍兴戏只因心中有别的关注,竟然就如白天开了灯一样,平平常常,却又不真实。
自行车又经过一家开唱绍兴戏的公馆,无线电悠悠唱下去,在那宽而平的嗓门里没有白天与黑夜,仿佛在白昼的房间点上了电灯,眩晕、热闹、不真实。
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竟然也是用食物来刻画。单是想象一个发得东倒西歪的糕点,便令人忍俊不禁。然而却也并不失真,像的人的美丑的确也是分等次的。毒舌得让不相干的人只想喊句”爽“!
张爱玲的作品里有很多用美食形容外貌的片段,多得可以设立专题研究。
凑巧那天只有她妹妹丽蒂亚在家,一个浪漫随便的姑娘,长得像跟她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就是发酵粉放多了,发得东倒西歪,不及她齐整。
参考文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7%88%B1%E7%8E%B2/44982?fr=aladdin 百度百科: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