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是父母留给孩子的一件穿越童年岁月的生命礼物。
父母在孩子心中种下悦耳的基调,孩子就会说动听的话;父母在孩子心中埋下的是刺耳的噪音,孩子难免会说难听的话。
孩子不是成年人,和他们沟通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父母以“同理心”立场说出感受、表达需求以及寻找解决办法。
试着把“不可以”换成“可以”:
不可以看电视。
不可以玩手机。
不可以吃糖。
……
换位思考,谁也不喜欢被命令或被强迫,
所以,不防尝试说:
“宝宝你特想看电视对不对?要不然,
我们约定,我们每天可以看半小时电视。
半小时哦,可以吗?”
“我们或许可以做其他事,比如可以一起画画,可以吗?”
与其说“不许做什么”,
倒不如说“可以做什么”,不但尊重孩子,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和孩子的说话。孩子最早学习语言的模式几乎都是从来自于家庭模式。一个家庭的语言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反映了一个家庭的沟通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比如说,当我们遇到一些有情绪或者是让我们觉得很不爽的问题的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破口而出的那句话或者是我们面到一些面对一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基本的语言表达,其实往往会隐藏着我们深深的一个内在的心智模式,也就是我们说的内在的一个思维模式。那么这种思维模式会通过我们日每天和孩子的交流和互动,通过每天和家人的相处,潜移默化渗透给我们周围的每一个家人。
所以,不要小看我们每天说的每一句话,因为当下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内在意识的一个呈现。也是我们内在的一种思维模式的外在呈现。所以每一句话也许都代表着一个内在的真实的你。
而我们的孩子呢,就在从小来到我们这个家庭中以后,在我们营造的这个语言环境中,每天和我们共同生活共同成长,他能够读懂我们的不仅仅是我们语言表面上文字所传达的意思,而孩子的通透性和灵性。更让他能够感知到我们内在的那份感受,当我们的语言模式呈现的是禁止,命令和掌控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从我们的语言中是可以读懂这一份掌控的。所以当我们说不可以不能不行,不可以去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往往会有一些对抗呈现。我们会觉得奇怪啊,我们说不可以不能不行,其实是为了让他更安全让他更好啊,那为什么孩子会有对抗呢,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叛逆出现呢,那我们就要去想想了,当我们一个语言指令中是不可以不能和不行的时候我们。
我们到底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是为了孩子的舒适,还是为了我们自己少一点麻烦?少了一点复杂?少了一点不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呢?那么当我们有了这么一份觉察去感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下一次再去跟孩子说到一些不能不行不可以的时候,能够问问自己,我这样说的语言模式孩子会舒服吗?他会愿意接受吗,如果说我们这样说出来的话对方不愿意接受的话,那么在生活中,当我们去跟孩子说,有话好好说,哭什么哭或者是说。为什么不能跟我们好好说话呢,你好好说话,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呀,当我们去用这样的语言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孩子不能好好说话了,因为我们没有好好说话。
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作为孩子的上行下效的这个上的一方。作为孩子言传身教,这个言和身的这一翻,那么可能我们更多的要先去反观自身,看看我们自己在生活中随口脱口而出,或者无意中的一句话,对孩子是不是有了一份影响?随口无心的一句话,是不是对孩子有了一份伤害,随口无心的一个言谈举止,是不是对孩子有了一份让孩子模仿的榜样。所以不要小看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当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的孩子成人的时候,我们看到她身上的某一些特色某一些特点,某一些我们认为不能接受的地方的时候。其实那恰恰是我们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因儿时多年以后呈现的只是一个果。只是说他有一个时间的累积,他不是一天诚心的她是一种潜移默化。
之所以说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就是因为他的时间性。和他的这种潜移默化性。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呈现出说我们今天说了一句很好的话说了一句很适合于孩子的话,孩子立刻就会变好,也不是说我们今天说了一句不恰当的话,孩子立刻就会变坏,或者孩子立刻就会被伤害,都不是这样。而是说我们在每一个当下,如果能够用心去体会自己。感受他人觉察自己的情绪,那么每一句话其实都是最恰当的每句话都是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