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从珠山秀谷回来,快到胶州湾海底隧道了,接到大宝电话,“妈妈!帮我带一些材料回来吧!我一会儿发给你!”极具指令性的语言。之前我一直觉得大宝的这些语言风格,言简意赅,颇得卢先生真传,可是当今天我把这段语言文字整理出来的时候,我发现这是我的语言风格,大宝在我的言传身教之下,习得了许多我的思维理念(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留待以后再写)。一会儿大宝就发来微信:
“必买:
洋葱(一两个)
黄油
味淋
迷迭香碎
杏鲍菇(一个比较大比较胖)
长方形的培根(三袋吧)
土豆(五六个)
!”
乖乖,这个“味淋”是啥东东?这个“迷迭香碎”一看就不常见。我赶紧百度一下:原来味淋是日本料理中的调味料,是一种米做成的发酵调味料,是以米为主原料、加上米曲、添加糖、盐等的发酵调味料,也有人称之为“甜日本酒”、“日式甜煮酒”。基本上就是调味米酒,有点甜味,颜色是淡黄的。手边没味淋时,可用米酒加点红糖代替。
于是车开到西部最大的超市这儿,卢先生和二宝爷俩在车里,我开始在超市里搜寻。果不出所料,这两样都没有,于是买了米酒和红糖代替味淋,买了香叶代替迷迭香碎。
待大包小包回到家里,把材料给大宝,发现只注意味淋和迷迭香碎了,培根忘记数量了,只买了一袋,不过幸亏一袋里有八片,勉强够用。看来“粗心”不是孩子们的专利,我也一样,这是涉及到“注意”的投放问题。
这下子晚餐准备格外热闹了起来,卢先生在厨房里噼里啪啦准备传统晚餐,大宝主动到餐桌上准备她这道稀奇古怪的大餐。
二宝睡着了,我以要完成今天的写作任务为由不参与其中。虽说不参与了,但是我也会不时的被大宝安排一些打下手的小活儿,譬如到厨房给她拿一个接满水的大碗,不过倒也给了我不时地观察一番大宝的工作机会。
她先选好需要的食材,然后端着方凳坐到客厅的垃圾桶那儿,把土豆儿一个一个的削皮,再把紫洋葱剥皮。各种食材洗好后,土豆切成大块儿,大约泡了一满碗。洋葱切成小丁儿,杏鲍菇切成小丁儿,看着几大盘均匀的小丁儿,我有点头大。又切了黄油放到小平底炒锅里,加热把这些小丁儿混在一起炒熟,边炒边问“妈,这个杏鲍菇生的能吃吗?”“大概不能吧!”我回答,估计她是怕炒大了把洋葱炒软了。
在大宝还在有条不紊地继续的时候,卢先生的晚餐已经准备好了5个清爽小菜,于是大家决定先吃饭,大宝的那道菜作为宵夜。利用吃饭期间,大宝把土豆块先蒸上了。
吃完晚饭,土豆蒸好了,大宝撒上了一些黑胡椒粉和盐,拿着叉子开始把土豆块碾成了土豆泥,拿叉子挑了一坨儿,一尝,味道不错。我正抱着睡醒的二宝坐在一边,看大宝忙活,二宝也想吃土豆泥,于是大宝给了他一小坨儿,看来味道不错,二宝还想要,“不行了,我怕不够包的!”大宝坚决果断地拒绝了二宝的请求。我一看二宝准备大哭,赶紧予以安慰,推荐二宝喜欢吃的椒盐炸蘑菇和西红柿炒蛋,果然二宝转移了注意力。
大宝把炒好的洋葱杏鲍菇放到土豆泥里,戴上一次性手套,把它们捏匀,又多捏了一会儿,说是这样可以让味道融合一体。然后开始又拍又团的,最终做成了一个长椭圆体。下面这道工序比较麻烦,大宝把所有的培根一片一片的,横的竖的摆好,反复调整角度,试了几次,才终于包成了一个大大的比较完美的培根卷儿。
接着大宝吩咐我把空气干炸锅的底部铺上了锡纸,然后把这个椭圆培根卷儿放到里面,又在培根上面抹了厚厚的一层黄油,200度开始烤了起来。一会就闻到了烤肉的香味儿,大约过了10来分钟,作品完成!因为没有用线把外层的培根捆扎起来,所以有一块地方的培根裂开翘了起来,露出了里面的土豆泥儿。
大宝对这个作品不是很满意,认为没有用线捆扎,造成了培根和里面土豆泥结合处的不紧密,导致它们的滋味没有达到互相渗透的效果。但是我觉得非常赞,外层有点儿脆的培根皮,里面土豆泥混合着洋葱、木耳和杏鲍菇的鲜美,蘸着大宝用自制味淋调制蘸料,让人大快朵颐。
今天早上大宝才告诉我她的这道菜叫脆皮“烤肉”,有别于常见意义上的“脆皮烤肉”。
静下心来回味这段经过我看到了,大宝在制作这道菜的整个过程中,真的是沉在做这道菜的当下,沉浸在每一个细节当中。从安排采购,备菜到完成作品,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这一点对比我做事情的特点很不同。我总是以赶快把一件事情做完为目标,优点是非常注重效率,但是往往在急于求成的过程中手忙脚乱,更加不能体验到做这件事情中的快乐或者其他感受。这是我和她的很大的差别,而我却常常认为我是对的,要求她按照我的风格来做事情,真是把大宝当成了自己。
“当下”在一定意义上理解,就是学会在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上专心致志,例如听音乐,读书,与人交往,观光,认真听别人讲话。专心致志意味着此时此刻充实的生活,现在做某事时不考虑下一步要做的事。在此时此刻就一定要把这项活动视为唯一重要的事,而且此刻你的全部身心都已经献给他,如果你能集中精力,至于做的是什么事则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与非这样的事物都能取得一个新的现实性的范围,因为你对他们全神贯注。
再顺便复习复习大宝做过的菜。早期,大宝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双锅同时开动的烹饪历史(经常引得卢先生赞叹不已),做过茄子汤面(一次比较失败的创意),酱油土豆片(好吃不好看),可以看出年幼时期的特点——敢于尝试。到了现在,有脆皮炸香蕉(我从这道菜学会了炸脆皮虾仁)、溏心蛋、清汤面(人手一小份,一颗小青菜,一点小配料,味道很赞)、生煎包(外面脆皮里面是溏心蛋黄)等等。现在大宝做菜已经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就是“贵精不贵多”。经常是经过繁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成品是精致的一小盘儿,在你刚品味到其中的美妙时刻,就戛然而止。
大宝展示厨艺的频率与亲子关系的好与坏密切相关。初中三年是亲子关系激烈冲突的时期,亲子关系降为冰点,大宝没下过厨,可喜可贺的变化是现在经常展示两手稀奇古怪的厨艺。很欢喜!